步鑫生:成败皆媒体?
【史实概述】
步鑫生,浙江海盐人。1980年步鑫生出任浙江省海盐县衬衫总厂厂长后锐意改革,一是打破“大锅饭”,你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二是抓质量,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企业飞速发展,一年后成为全省行业领头羊。
1983年,其事迹被媒体报道后,“步鑫生神话”轰动全国。
1984年,上级主管部门让步鑫生创办全国最大的西装厂,希望三年后年产量80万套。步鑫生认为搞经济头脑不能发热,但没人理睬。当1986年项目建成的时候西装市场急剧萎缩,效益急剧下滑。1988年1月16日,海盐衬衫总厂资不抵债,步鑫生被免职。2001年9月,步鑫生因患肿瘤切除了肾脏、脾脏。出院后,决心淡出江湖,定居上海。2008年7月,步鑫生荣获“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以后,很多记者要求采访他,但步鑫生基本都谢绝了。如今,80岁的步鑫生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写书、练练书法、偶尔出门会友。他不愿意回到海盐,因为“那里是我的伤心之地”。
【分析评点】
步鑫生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先行者而名闻全国的新闻人物,他勇于改革,使一个小厂的产品畅销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成为全省第一流的专业衬衫厂。在媒体的镁光灯下,步鑫生几乎成了一个“神话”。当时小小的海盐县挤满了外地人:有记者来采访,有企业家来取经,有来请步鑫生做报告的各单位的头头脑脑,也有就是来追星的“步鑫生迷”,甚至文艺单位要步鑫生去谈文艺改革,部队也要他去讲改革!
今天,位于海盐县境内的南北湖风景区,建起了步鑫生改革精神事迹陈列馆。对于步鑫生的沉浮,很多文章予以了中肯的评价。时任嘉兴市委书记的庄洪泽认为,步鑫生有缺点,但他当年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今天看来还是先进可行的,后来的失败完全归结于他个人也是有失公允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评价步鑫生事件说,市场化企业的成长,必须建立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否则,即便是一个天才型的企业家仍然难有作为。
我们更应当研究的是媒体在“步鑫生神话”中作用。
新闻媒体首先报道海盐衬衫总厂的是《浙江日报》。1983年4月26日,《浙江日报》发表《企业家的歌》。1984年5月,该文作者又写了报告文学《中国的回声》。《人民日报》1983年11月16日刊登了《一个具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一文,胡耀邦同志曾作了批示:“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帖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但见报的文章,却将记者写步鑫生缺点的部分全部省略掉了。当时记者蜂拥到海盐,极尽赞美之辞。有回忆说,薄一波看了报纸后对人民日报记者金凤说:“你们这样捧,会把步鑫生捧死的。”
1988年初,随着步鑫生被免职,批评声如四面楚歌。1月16日,两篇文章《步鑫生沉浮录》与《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同时见报,稿件中提到,“步鑫生在成绩、荣誉面前不能自持,骄傲自满,粗暴专横”“讳疾忌医,至今仍不觉悟,辜负了党和群众的期望。”
1988年1月27日,记者高海浩写出《一人沉浮,千夫评说——步鑫生被免职后的种种议论》一文,对步鑫生先被新闻界捧红、又被棒杀这一现象反思:“社会舆论在造就步鑫生地位、名望的同时,又和他一起共同铸造了他的错误和悲剧。”
多少年后,步鑫生似乎对媒体还心存芥蒂。2008年9月他在接受南湖晚报采访时说:“我性格倔强,你压制我不行,商量可以。现在我对有些新闻单位敬而远之,我谈什么呢?我说的是红茶,他们写出来的是绿茶。”
新闻亟需改革。如果说步鑫生事件反映了新闻工作者陈旧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的偏狭评价的话,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的观念、命题等方面表现出的浮躁、盲目和媚俗倾向,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吗?
【关于步鑫生事迹的部分报道】
《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
——人民日报1983.11.16
《英报说步鑫生成了中国改革象征》
——参考消息1984.5.18
《学习步鑫生 走改革之路》(共5篇)
——经济日报1984.4.6
《一人沉浮 千夫评说——步鑫生被免职后的种种评论》
——人民日报1988.1.27
《改革名将步鑫生复出 上海两大报引起争鸣》
——天天日报(香港)1992.3.7
《步鑫生的名字又见报了》
——海南特区报1992.4.22
《步鑫生十年沉浮记》
——作家文摘1993.4.16
《浙商步鑫生,在海盐衬衫厂留下的神话》
——2009.9.25
《步鑫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今日早报2010.8.8
《敢闯禁区虎——步鑫生》
——决策参考(二)2012.8
《步鑫生:一把剪子剪开改革大幕》
——楚天金报201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