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职业:夫妻店修鞋也“私人定制”

04.05.2014  11:26

  原标题:那些正在离我们远去的职业

  【编者按】也许你曾听过补鞋匠叮叮当当的钉鞋声,也许你曾睡过弹棉花匠弹好的柔软棉絮,也许你曾喝过牛奶工亲手挤出的鲜美亲手挤出的鲜美牛奶……这些曾经存在于每个人生活中的职业,虽然有些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但他们仍然在记忆中清晰地留存。

  这些行业的劳动者这些行业的劳动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勤劳的双手就是筑成生活和梦想的有力支点勤劳的双手就是筑成生活和梦想的有力支点。他们也曾经用辛勤给予我们便他们也曾经用辛勤给予我们便利和安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些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那些行业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补鞋、钉盆钉碗、抢刀磨剪、补锅、钉掌、弹棉花,又比如皮匠、染匠、麻绳匠、油漆匠和代写书信等。而对于80后来说,一些行业则是他们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见证,比如捏人、吹糖人、爆米花等……如今,这些承载了历史印记的东西渐行渐远,正在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难觅踪迹,令人惋惜。

  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记者分赴成都各地,寻找到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行当和传人,让大家一起来回顾这些正在消失的职业,缅怀我们逝去的岁月。

补鞋手艺人唐阿姨

  01

  【行业:补鞋匠】

  20年夫妻店修鞋也“私人定制

  潘为民和唐秀云的“老潘缝纫补鞋店”已在桃源街开了五六年了,一台缝纫机、一台补鞋机,地上零零散散的摆满了修鞋用的锤头、小刀、胶水、钉子、螺丝刀、胶皮。

  20平米“巷子店”补鞋20年

  “帮我把这几双鞋补一下吧。”张女士拎着一个塑料袋,从里面掏出一双黑色女式皮凉鞋、两双男士皮拖鞋和一双儿童皮鞋,递给了桃源路老潘缝纫补鞋店的老板唐秀芳,“这几双都是底子断了,小娃娃的粘带总是粘不牢,要换一个。我下午过来拿哈。”唐秀云接过鞋子开始修补。

  这间20多平米的小店,是57岁的潘为民和妻子唐秀芳一起经营的。20多年前,潘为民在遂宁老家跟着建筑队到处打工,到支付工钱时,老板不见了踪影。“没办法,还是有手艺自己挣钱踏实。”潘为民说,他经常看别人补鞋,对这个手艺并不陌生,而且觉得这个行当不仅挣钱,还很有趣,“跟别人学了一阵,自己就会了。”于是,他们来到成都营生。

  从此,潘为民开始把补鞋当成了自己的职业,还教会了妻子。

  50元私人定制,价高生意好

  夫妻俩最初是在电子科技大学家属区门前摆摊经营,这一摆就是十多年。“那时候补鞋的还是多,有四五个都在那摆起。”唐秀云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摆摊补鞋时,收费比现在便宜,来修鞋的人很多,一个月就能挣近1万块。

  摆了十多年修鞋摊,潘租下了现在这间小店做补鞋缝纫,算来也有5、6年了。

  唐秀云说,根据修补的难易程度和鞋子的好坏定价格,“好鞋子要多收一些。”像刚才张女士送来修的几双鞋子,提供“私人定制”式的修复和护理,要收50块钱。

  稍稍偏高的价格会不会影响生意?唐秀云一边往断开的鞋底里抹胶水,一边说:“修鞋的地方少,很多人都没地方修呢,商店里更贵,还是有人来修的。

  潘为民和唐秀云盘算着,年龄再大点就不开店了,“今后每天玩牌、下棋,日子过得轻松些。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周家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