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之师”缘何沦为“网络暴民”?

12.02.2014  13:38

            一天的时间里,连续收到300多条骚扰短信和不计其数的骚扰电话……廖某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初的一时冲动竟然会闯下如此大祸。   

              一时冲动换来草木皆兵

              2014年1月11日上午,廖某驾驶着自己的银色轿车在成都长顺街上4次以急刹、甩尾的方式逼停了一辆宝马轿车,还多次做出不雅姿势。宝马车的车主用行车记录仪将其行为拍下后发到互联网上。

              在“热心”网友的深入挖掘下,廖某的照片、姓名、年龄、住址、联系方式,包括身份证号在内的几乎全部个人消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陆续被公开到网上。还有网友根据车牌号爆料称,这辆车在2011年8月,以及2013年8月28日有两次开斗气车的行为。

              网上的声讨在这些信息的公开后,迅速转为直接对廖某的人身攻击。根据媒体的报道,廖某在28小时内一共收到了377条短信,其中不乏“杀你全家”这样的威胁短信,骚扰电话则不计其数。不仅如此,就连廖某的家人也受到牵连,廖某的母亲开始接到骚扰电话。廖某不得不带着父母和妻儿离开家,到其它地方住了一晚。

              “我现在最大的感觉是,恐怖”。最终,廖某在惶恐与自责中投案自首。至此,由“长顺街车霸”案引发的一场人肉搜索逐渐尘埃落定。在网民为又一次的“除暴安良”庆祝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谁给了人肉搜索窥探他人隐私的权力?

              “正义之师”缘何沦为“网络暴民”?

              在网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的威力:“如果你喜欢他(她),就把他(她)的照片放到网上,你会很快获得他(她)所有的信息;如果你恨他(她),也把他(她)的照片放到网上,你可以让他(她)一夜之间身败名裂。”

                在“长顺街车霸”案中,每个网民最初都手执正义的“剑柄”,可是为什么到最后却演变成对廖某及其家人的人身攻击甚至生命威胁,让廖某感到“恐怖”,让他的家人被迫更换息身之地?“正义之师”缘何沦为了“网络暴民”?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当个体处于公共空间时,窥视欲受到压抑,需将这种本能欲望通过伪装或者象征等方式转化,从而得以释放。在网络上,由于匿名性的特点,个人相当于处在一个虚拟的私密空间,加之法不责众的心态,人们更易对自己的行为丧失责任意识,从而做出比现实社会中更激进的举动。

              互联网这个虚拟社区赋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利,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而人肉搜索更是使每个人都有化身“警察”、“法官”和“道德审判者”的机会。在普通民众的集体无意识里,往往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权力饥渴,为了最大限度的对社会产生影响力,他们的“正义感”就容易逆转成“网络暴政”。

              网络监督有更好的途径

              人肉搜索在网络监督的进程中的确贡献了不可否认的力量。一些地方官员的贪腐之风,在网民自发的揭露昭然若揭,大白于天下。相比于人肉搜索,由政府组织的一系列反腐行动以及正规的举报通道,则显得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

              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掀起“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风暴,让多名副部级以上高官,由于涉嫌严重违法违纪而落马。这一长串落马高官名单包括李春城、周镇宏、刘铁男、倪发科、郭永祥、王素毅、李达球、蒋洁敏和季建业等。

              另一方面,国家长期关注通过网络的监督举报工作,呼吁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抵制虚假不实举报和谣言传言。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土资源部等五部门相继开通官方举报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腾讯网等主要网站也推出了网络监督专区。

              反腐机关的公开透明以及公众的深度参与,尤其是实名举报的增多,已经成为反腐领域的新动向,群众也确实感受到了反腐工作的成效。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2013年1月至8月,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2617件30938人,来源于群众举报的有7080件。在这些案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刘铁男,就是被群众在网络上实名举报而落马的一个典型。

              “以暴易暴”不是文明社会的法则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无序性和无限性,使人肉搜索的能量非常容易被无限制的放大,产生超出人们最初想象的破坏力,对当事人及其身边的人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果不是廖某的主动自首,“长顺街车霸”案很难想象最终会走向什么结果。

              不可否认,人肉搜索的确在一些社会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这些案例为人肉搜索贴上了“网络监督”的标签,让每个参与其中的网民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更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将矛头指向了普通的民众,甚至只说了一句“很黄很暴力”的小女孩,也遭到网民毫无底线的曝光和戏谑。

              追寻真相与正义,是人肉搜索最原始和强大的动力。可惜,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肉搜索并未坚守曝光式监督的领域,反而是突破公众利益和公共道德的底线,无限扩大到曝光当事人亲属私密信息,并掺杂一些主观判断和对当事人及亲属的侮辱谩骂,愤怒的群情以道德高地之优势扑向私人空间和现实生活。

                “以暴易暴”从来都不是文明社会应该提倡的法则,人肉搜索更不是游走在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之间的“双刃剑”。只有通过正规的途径和合理的方式,才是扬善惩恶的正确方法。

文章来源:人民网 网站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