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交通大学,文科也有“春天”——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团队成员莫光华教授

20.11.2014  11:39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时回应“中国威胁论”时谈到,一些西方人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歌德作品《浮士德》中的人物),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在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又回忆起自己当知青时,走30里地去向另一个知青借《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的经历。……在新闻中看到这样的内容时,作为歌德学者的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主任、我校引进人才莫光华教授备受鼓舞,因为他从中看到了中国歌德学之生命力所在,看到了以歌德为代表的德语文学译介与研究在当代的合法性与重要性。

当然,让莫光华受到鼓舞的不只是上述两条消息,而且还有近日公布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歌德专家杨武能先生担任首席专家的《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获得立项。与此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课题《歌德全集》翻译也获得了立项。“这两个的课题覆盖了中国歌德学的主要领域,对国内德语学界和比较文学界乃至国际歌德学界将产生重要影响。”他指出,“莎学、歌德学、红学都是国际人文社科领域历久弥新的显学,国家对这类项目的重视,有助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融通,进而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众所周知,歌德不仅是人们熟悉的德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而且也是自然科学家、政治家、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迄今为止最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之一。世界范围内的歌德学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歌德的主要文学作品先后被译成中文,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如《浮士德》和《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本多达数十种,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以郭沫若、冯至、杨武能为代表的三代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歌德学家。然而,就中国歌德学的现状来说,国内的歌德译介与研究其实仍处于起步阶段,对歌德的深度认识和严谨细致的文本研究实在欠缺。莫光华认为,目前我国德语文学界力量比较分散,以歌德为代表的德语国家经典作家中国的译介与研究期待有计划地全面推进。国内歌德学者长期以来主要着力于作为诗人的歌德,忽视了歌德实乃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擘这一事实,对博大精深的歌德思想宝库缺乏全面的观照与把握。就现实层面来说,我国的歌德学者大都身处以理工科的各种量化和考核指标为导向的高校科研评价体制之内;这种体制重理轻文,在科研绩效评价方面擅长一刀切,尤其蔑视翻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歌德在内的优秀外国文化精神文化财富的译介与传通。

作为德意志精神文化现象之璀璨结晶的歌德1832年在魏玛辞世时,为世人留下了多达三百四十一箱各类手稿、一万七千八百块岩石和矿物标本、九千张图画、四千五百件宝石制品、八千册图书、大量的油画、雕塑和自然科学收藏品。他的遗产如今已成为德国古典文化的珍宝。莫光华认为,在当代中国全面深入地研究歌德其人其作,研究歌德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接受,进而发掘思想家歌德在现代中国精神文化建构过程中的作用,学术意义重大,就此而言,歌德研究能够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诚为中国歌德学的盛事。

据介绍,由杨武能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我校第一个人文社科重大项目集结了一大批中青年骨干。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为国内德语语言文学学科领域成绩突出的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或教学科研骨干,均有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德语文学、哲学或与课题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或多次访学德国的经历,长期从事高校德语专业教学科研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语文学翻译经验,在歌德研究领域成果突出。整个团队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并吸收了包括我校德语系教师在内的一批“80后”学术新秀。莫光华强调说:“歌德课题的申报与实施,对于我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人才的梯队建设,将会产生不容低估的意义,学界可望藉此薪火相传,在新世纪推动我国德语文学研究特别是歌德研究再上台阶。

人们从来都不愿意承认,科学与诗艺是可以彼此协调的。他们忘记了,科学就是从诗艺中发展起来的;他们也没考虑过,在一次时代的巨变之后,这两者能够再次友好地、彼此互利地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重逢。”这是歌德1816至1817年间考察其《植物形变论》的影响史时发出的感叹。深深赞同这一人文与科学交融互通观点的莫光华说,“西南交通大学具有强势而深厚的工科传统,这令每一个交大人深感自豪;然而要是她继续缺乏理科和人文社科领域的优势学科群的相应支撑,在当今日益激烈的比拼综合实力的国际国内高校竞争中,她的传统优势也恐难持久,她培养的学子在未来的工作中,或将因为文化底蕴的薄弱而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在我校大力推进文科跨越行动计划、积极倡导通识教育的新形势下,莫光华和他的同事们看到了交大“文科的春天”。他创建了“德语古典文学研究中心”,作为德语文学学科的科研和对外交流平台;组建了通识课程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了面向大一新生的《德国文化导论》通识课程,讲授德意志人从二希文化之源经中世纪到歌德时代和工业革命直至当代的精神文化缘起、发展、发达与嬗变的轨迹,希望由此为我校理工科的同学们打开一扇了解德意志精神文化的窗户。据了解,该课程的五十个选修名额在教务网上发布之后便被被一抢而空;而歌德和席勒所代表的魏玛古典文学也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

莫光华指出,《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重大项目落户我校,标志着我校的文科跨越行动计划旗开得胜,将对我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更上层楼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并将促进我校外语学科层次的整体提升,扩大我校文科学术的影响力;良禽择木而栖,学科做强了,也必定有助于我们引进更优秀的人才,吸引更优质的生源。莫教授对我校德语学科的未来发展满怀希望、充满自信。

 

采访手记:

在策划这篇稿件之前,本来我们拟采访项目首席专家杨武能先生,但因杨先生长期客居德国,记者未能如愿,遂请莫光华教授代表杨先生及其团队受访。采访完莫光华教授,记者在感受歌德的伟大,以及莫光华教授言辞里透出的对歌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的根深蒂固的爱的同时,也为《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这样一个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落户西南交通大学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说明西南交通大学的文科已经开始迈开跨越的步伐,相信不久的将来,西南交大的底色和底蕴将会呈现出五彩斑斓喷薄而发的态势。

在与莫光华教授道别之时,颇为谦虚的莫教授希望借此机会代表《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项目团队,衷心感谢我校外国语学院前院长傅勇林教授长期以来对德语学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外国语学院和文科处领导在课题申报过程中给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