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至少1438次提改革

15.02.2014  06:38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编制

  各地两会陆续开

  吹响改革“集结号

  本报记者 刘少华

  2月10日,湖南省人大第十二届第三次会议召开,至此,31个省(区、市)的地方两会已经全部召开。今年各地两会的召开时间前后跨度超过一个月,自宁夏于1月6日召开政协会议以来,各地陆续召开两会。

  2014年作为“改革元年”,各地经济目标与其提出的重大改革事项及措施,对于当地的发展无疑至关重要。从已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直面问题、推行改革,成为全国各地两会的主旋律。

  推行改革成主题

  在对31个省(区、市)的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检索后,本报记者发现,在总共近50万字的报告中,至少有1438次提到“改革”,相当于每个省至少提到46次。例如,广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共75次提及“改革”,江苏则是72次。

  “我们要做改革的当事者、不做改革的旁观者,要做改革的马前卒、不做改革的钉子户,要做改革的行动派、不做改革的幻想家。”贵州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改革的这段阐述,被网民形容为“文艺范”,生动地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与勇气。

  除了表达对于改革的态度,各省对改革的目标也大都进行了展望与解读。经济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各地改革的重心,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一致,各地将政府简政放权、国企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作为重点提出。

  与“改革”这一主题相匹配的是,各地在地方两会前后,陆续设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截至目前,至少有20个省份已公布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其组织架构,组长均为当地一把手。

   民生仍是重头戏

  民生问题历来是各地两会关注的焦点,今年各地计划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保障民生。

  在海南,省长蒋定之表示2014年将重点办好10件民生实事,包括实施60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开发项目,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房3.5万套等;在湖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全民社保体系建设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在浙江,2014年计划有效治理黑河、臭河1000公里,还将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单独二孩”等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政策,也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进行了规划。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至少有北京、山东等15个省(区、市)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划。

  与民生保障措施相对应的是,政府的“三公”经费在今年的预期目标基本为零增长或负增长,这其中省下来的钱,有不少将用于民生工程。例如,浙江省预计今年“三公”经费支出削减30%,将全部用于“五水共治”。

   直言不讳谈问题

  在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发展中的问题直言不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的举措。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各地的共识。在中央明确提出反对唯GDP论的要求之下,2014年的各地,大都下调了对于GDP增速的预期,大多省份下调幅度在0.1%至1.5%之间。

  解决环境问题也被写入了大多数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面对2013年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至少26个省(区、市)在报告中提出治理大气污染。其中北京、上海等至少15个省(区、市),明确提出安装PM2.5监测设施以及建立雾霾天气应急处置机制,以及下大力气治理雾霾等多种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样是各地关注的重点。各地的城镇化目标和路径也因地制宜,例如,安徽省提出“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彰显徽风皖韵的美丽城镇”,北京提出“推进中心城功能疏解”,河北省提出“坚持把城镇化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而吉林省则提出“培育特色产业,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和吸纳就业能力,防止城市‘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