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3次廉政会均提简政放权 部署重点不同
高层反腐新信号:权力“瘦身”廉政“强身”
当前经济转型期,国家淡化对GDP量化考核,加之反腐的高压态势,不少地方官员选择不作为的“懒政”。有接近官方人士对此不无担忧地说:“这极有可能造成重要经济引擎的突然失速。”
2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对懒政庸政怠政要严肃问责,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
从国务院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来看,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经融合到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常态中,成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推进器。
李克强在上述会上强调,过去一年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一些领域仍存在纠正“四风”不彻底、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等问题。
对于今年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李克强在会上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放权限权,坚决打掉寻租空间;二是严管公帑,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三是勤政有为,推动重大决策落实;四是标本兼治,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五是坚持“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上述官方人士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新时期,政府的部署呈现出层层递进和重点攻克的趋势。昨日廉政会议提出的“放好权、管住钱、抓落实、惩贪腐”等方面都贴合了当前的工作实际。
三次会议推进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作为管住政府之手的重要举措,在过去的两年里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报记者梳理本届政府召开的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发现,每次都提及简政放权,且有不同的部署重点。
李克强昨日强调,简政放权是释放市场潜力的关键之举,也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具有激活力、推发展、促廉政的“一举多得”之效。下一步简政放权还要加码。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通过放权限权,坚决打掉寻租空间。
官方媒体披露,李克强在会上说,有的审批“明放暗不放”,有的换个“马甲”又以备案名目出现,有的放权降低了门槛但外面中介“高墙”依然林立。这些乱象成为新的市场“拦路虎”,必须坚决消除审批“灰色地带”,防止改革红利被截留蚕食、对冲削减。
为此,昨日会议对今年的简政放权做了进一步深化部署。提出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要对中介服务进行清理,破除垄断、规范收费、加强监管,坚决消除审批的“灰色地带”。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推进制定权力清单及责任清单工作,探索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扎紧管权限权的制度“围栏”。
在2013年的第一次廉政会议上,李克强首次提出,抓紧推进职能转变,下决心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这是反腐倡廉“釜底抽薪”之策,也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释放制度红利。不能干了市场的活儿,弱化甚至失了政府的责。
当年,简政放权拉开了大幕。在次年的第二次廉政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政府管得过多,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不仅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增加交易成本,还容易滋生腐败。”他说,发展经济,要靠简政放权添活力、增动力;反腐倡廉,也要通过简政放权加强源头治理。
多维度部署廉政建设
除了强调简政放权之外,昨日会议还从严管资金、狠抓落实、严惩贪腐等方面部署了新一年的廉政工作要求。
财政运行的有效和透明是李克强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他强调,公共资金是纳税人的“辛苦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费。“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李克强说,要推行决策、执行、管理、结果向社会公开,让公共资金和权力在“探照灯”和“摄像头”下运行,向老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
根据会议部署,今后所有公共资金一律接受审计监督,牢牢守住资金安全的“底线”和防腐败的“红线”。长期趴窝的沉淀资金一律调整回收,尽快把沉淀的资金调整用到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的“刀刃”上。加强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监管,决不能让全民资产变成少数腐败分子的“私人钱袋”。
在新的廉政建设和反腐态势下,官员懒政有成为突出问题的苗头。开篇所述人士对本报称,调研中发现有地方官员为了减少“麻烦”而将企业和项目拒之门外。
李克强昨日在指出当前工作问题时特别提到,有的干部为官不为,对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不到位。他强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勤勉尽责、善谋善为。对懒政庸政怠政要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组织措施,为官不为的典型要公开曝光。
此外,昨日会议还提出要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同时坚持“一岗双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