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在轨道交通垃圾焚烧厂建设等领域试行PPP模式
探索完善PPP投融资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是我市今年25项重点改革专项之一。7月22日,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关于PPP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
会议指出,推进PPP投融资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手段。这项改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严格规范实施,确保顺利推进。
会议强调,要坚持“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交易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通过共建共管、公平交易、合理收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良性互动。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和创新方面的优势,把政府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更多公共产品。要严格制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风险防控,解决如何吸引社会资本、科学合理地确定边界条件、构建合营模式、共建共管等问题;严格审批程序,确保有实力、有信誉的机构或个人参与;严格交易出让,公开、公平、公正竞价;严格监管运营,对招投标、建设、运营等全过程加强监管,杜绝暗箱操作,确保建设质量,保证公共服务水平;严格退出机制,对未能如约、按量、保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项目,应按约坚决退出并赔偿,切实保障公共利益;严格责任追究。要抓好试点,逐渐推开,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积极稳妥有序推进这项改革。
会议听取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解决重庆市省部级劳动模范生活困难和社会保障的意见》的汇报。会议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模生活保障问题。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工会组织要关心和爱护劳模,切实解决劳模的生活困难和社会保障问题,细而又细地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劳动热情、创新活力。
会议听取了《重庆市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实施方案》的汇报。会议指出,对我市贫困地区和边远高寒地区的乡村教师予以生活补助,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贫困地区教育的重视。相关部门和区县要加强统筹、精心实施,确保生活补助落实到位,有效发挥补助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PPP国际研讨会在昨日开幕
由财政部和亚洲城市发展中心举办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国际研讨会7月22日至24日在渝举行。为期三天的研讨会中,清华大学等国内外专家和各省区市财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就PPP模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关系展开深入广泛的探讨,将为我市PPP项目运行和管理积累经验。
市财政局人士介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PPP模式的开展一直持稳步推进态度,相继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TOT(移交—经营—移交)的方式在高速公路、供水、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市委、市政府已将PPP列为全市25个先导性专项改革首位。目前市级相关部门正协同制定PPP实施方案,待厘清收益测算、运营成本、财政补助、风险分担、股东权益等关键问题后,将遵循先试点后推广、先市级后区县的原则稳步有序实施。
据悉,我市正积极争取财政部支持,希望将轨道交通和第三垃圾焚烧厂等项目纳入中央PPP的试点范围;在市级层面,将根据财政部相关工作规划并结合我市实际,探索在土地储备整治一级开发、公共租赁住房和轨道交通建设等领域进行PPP试点。
名词解释
所谓PPP,是指政府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于具体项目的合作融资模式,它适用于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核心功能是转变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典型做法是政府与私人部门共同组建一个机构,针对特定项目或资产,与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由该机构负责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特许经营期满后机构解散、项目移交政府。
新形势下我国推广运用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何重要意义?7月22日,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主任贾荣鄂在PPP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推广使用PPP模式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推广使用PPP模式是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PPP模式抓住了有效解决城镇化融资需求这一关键环节,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拓宽城镇化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
第二,推广运用PPP模式是改进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PPP模式能够将政府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提升政府的法制意识、契约意识和市场意识,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推广运用PPP模式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内在要求。PPP模式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各尽所能,强调社会资本的深度参与,符合现代财政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要求,“一次承诺、分期兑现、定期调整”的预算管理方式,与现代财政制度的建设具有高度一致性。
PPP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所谓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达到各方(含公众)共赢、提高效率的目的。”7月22日,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教授、著名PPP和项目管理专家王守清在PPP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实施PPP模式,政府将某些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运营)交给最擅长的企业,就能把政府从繁琐但并不擅长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关注规则的制订和监管;而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会比政府大包大揽做得更专业和更有效率。
王守清以污水处理为例,说明PPP模式带来的好处。采用传统模式时,政府要投入资金,让国企建设和运营,要考虑很多专业问题,效率不高。但是如果采用PPP模式,一方面引进社会资本,缓解政府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建设污水处理厂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可根据企业的污水处理达标情况及数量进行支付,不达标则实施惩罚措施。如此一来,企业因为看到投资回报,就有了好好干的动力;而政府得到了企业专业的高效服务,百姓也有了较好的环境。“也就是说,政府通过PPP模式,购买了企业污水处理的服务而不是政府自己去建设运营污水处理厂。”
“PPP模式在西方国家已经做了30年,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BOT(建设—经营—移交)以来,我国PPP模式做得较好的地区是长三角和沿海城市。”王守清认为,好的PPP项目,应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婚姻而不仅是婚礼。因为PPP项目是长期的合同,而且很专业,政府运作PPP项目必须高度重视。
他建议,重庆要做好PPP模式,不妨思考四个问题。一是这个项目到底需不需要PPP;二是项目的盈亏平衡点在哪里?如果政府没钱但老百姓有需要,可适当考虑牺牲一点效率;三是谁来做、哪种操作方式对重庆最好,需要慎重考虑;四是政府应完善监管机制,形成专业监管能力。(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