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改革】“互联网+CDIO”模式:找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22.03.2017  16:11

 

编者按:改革,永远在路上。“十大”提升计划 、40项重点任务的2017年攻坚作战图已经挂起,接下来就是一个字——干!

为充分展示西南石油大学师生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校征程上的豪情壮志,鼓舞信心,从3月份开始,我们将继续推出《聚焦•改革》大型主题系列宣传报道。

报道将聚焦我们在改革进程中所取得的成效,目前积极推进的举措以及努力前进的方向;聚焦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管理服务等方面经验做法以及新亮点;聚焦十大提升计划的推进情况、思路、举措、成效;聚焦在改革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敬请关注,并期望广大师生提供线索,联系电话:83032490。  

     

随着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工程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目前却存在着一边是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求贤若渴”,一边是工程教育对人才培养“力不从心”的现状。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为工业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工程人才?对此,西南石油大学工业设计教研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找问题: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工程类学生

 

陈照云(中)正在和同事讨论机器人设计问题

西南石油大学2013级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陈照云最近很高兴,他在2016年自主创业的成都朗立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与许多专业公司“PK”,成功拿下一家公司的保安机器人项目。

除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对产品系统从创意、设计到实施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的了解和掌握,是陈照云能够中标的关键。  

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要“量身定制”。然而在五六年前,在西南石油大学工业设计专业,这股“”还没有刮起来。

专业设立初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课堂上教的知识让学生到了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知识学校又没有教,学生空有满腹的理论,却只能纸上谈兵。”西南石油大学工业设计学科带头人陈波教授说,“企业不满意学生的工作状态,学生对学校也是诸多抱怨。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如何培养?怎样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呢?

工业设计教研室的老师在进行大量走访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中的CDIO模式,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N-CDIO理念。

陈波介绍说,目前很多学校在实施CDIO时,只能在学校内进行创意C、设计D和实施I,运行O则无法实现。即便是采用项目式教学,也是授课教师自己拟定虚拟项目进行学习实践,没有达到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下的真实工程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而新的模式能将“互联网+”与CDIO嫁接,以真实项目为核心,搭建了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次的培养平台,让学生从传统的虚拟环境实践中走出来,参与到平台提供的实际的项目运作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校企的互利双赢。

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不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老师提出的挑战。”教研室主任张旭伟说,它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与项目走得更近。

 

解难题:多举措促校企深度合作

工业设计专业与洛可可公司共建实践教育基地

 

让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只有练就一身硬本领,才能走四方、闯天下。”这是工业设计教研室老师在N-CDIO新模式下达成的共识。

为了给学生寻找实习基地,教研室老师亲自到企业进行“游说”。经过多年的努力,从起初的屡遭拒绝,到现在与22个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成立海尔创客实验室和成都双虎家具创新实践中心,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生们的实习有了着落,可校企合作凸显出的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引起了教研室老师的重视。“很多时候实习都是打杂,根本没有办法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实践中,主要原因是企业怕泄露秘密。”专业课老师李陵说。  

如何打破这堵墙,老师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以学生能力带动企业利益,才能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为了让学生练成“真功夫”,工业设计教研室老师想到了各种“金点子”。以CDIO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标准,教研室改进了作业方式:所有大作业和结课作业都必须和专业竞赛或是老师的设计项目有关,避免布置的作业与社会发展脱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老师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学习和互动;优秀的学生还可以进入工业设计工作室,参与更高规格的产品设计。

同时,教研室还与企业共建课程。成都浪尖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勇就给学生上过《企业项目实践课》,课程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以企业模式进行项目实战训练,让学生在课堂内体验实际项目的运作过程,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设计和管理能力。

不计成本来校讲课,不仅是来培养人,也是来物色好苗子。”唐勇说。

经过一番打磨,学生再也不是只会理论的“书呆子”,而是对产品系统都有了一定的掌握。经过若干项目训练,学生再去实习,自然受到企业的青睐,有些学生甚至可以独立承接社会、市场项目了。

教研室老师还会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方法,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同步。不仅如此,教研室的教师们还分批次到设计公司和企业生产车间进行实际锻炼,“回炉”学习。

 

搭平台:构建N-CDIO平台让学生实践更深入

留学国外的屈思琪(左一)正在跟同学们做产品模型

解决了校企深度合作这道难题,如何有效整合学校、企业、社会三方面资源,是教研室老师们面对的又一个“必答题”。在N-CDIO理念的指导下,教研室老师们又向前迈步“一公里”:构建N-CDIO工程教育平台。

该平台集纳了学校、企业、社会三方资源,教师、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分别在平台上发布项目,注册的学生可以进行项目申请。学生不是随意地申请,必须像玩游戏一样进行“闯关”。

彭艳芳老师介绍说,学生要先申请参与老师发布的项目,在学校平台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实践训练,依据成果进行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才有权限参与到企业合作类项目,或者是政府支持项目、学校双创项目、社会众筹项目。同时,各层级平台都有学校作为中介进行监管。

N-CDIO平台利用强大的数据库可以将各个层次的C、D、I、O有机地管理起来。对于校企和学生自主申报的项目,特别是对于企业上市产品,其后期的销售、客户服务、产品改进等运行过程,都被平台记录下来,学生可以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陈波教授说:“学生作为主角,学校作为导演,设计项目作为剧本,企业作为舞台,学生不断在实战中提升综合能力,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社会日益接轨。

在学校、企业、社会资源的支持下,近两年学生通过N-CDIO平台参与企业项目,创新能力、设计实践能力得到很大提升,部分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实现了创新创业的理想。该成果应用到机电院其他专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专业技术好、创新能力强,毕业生自然成为就业市场和比赛场上的“千里马”。近3年,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创业成立公司20家。近4年学生获得红点奖(设计界奥斯卡)、挑战杯等创新成果奖159项;获得授权专利67项,学生在校期间被企业录用设计方案70项,多名学生出国留学继续深造。(李阳)

 

 

 

来源: 审 核: 编 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