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快讯(2014)051

23.05.2014  13:16

第51期

(总第291期)


楼市动态

1 、全国69个城市2944公顷保障房新增建设用地获得国务院批准 5月22日“国土部网站”消息:2014年报国务院批准用地城市中心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审批工作日前完成。截至5月15日,共批准了69个城市申请的2944公顷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增建设用地,其余37个城市主要使用存量建设用地,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需求得到及时充分保障。(吴玉祥摘编)

2 、今年以来,二十大房企在一线城市拿地总额占全国拿地总额比例高达43.2%,创历史新高。 5月22日《广州日报》报道,中原地产研究部公布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以来,20大房企在一线城市的拿地总额达到1345.9亿元,占全国拿地总额比例高达43.2%,而这一比例在2013年则为31.4%,在之前几年更是一直在30%以下。

3 、重点监测的三十五个重点城市中超过八成住宅供大于求。 5月23日《经济参考报》报道,易居研究院22日发布的《2014年度35城商品房供求关系专题研究》报告显示,重点监测的35个重点城市中,2008年至2013年,29个城市商品住宅呈现供大于求的关系。这意味着,重点监测的城市中,住宅供大于求的城市超过8成。

4 、五月前二十天,一线城市高端公寓和别墅成交量同比锐减。 5月23日“财经网”报道,据CRIC系统数据,一线城市在4月份高端公寓和别墅成交量环比3月份分别下滑 40%和7%。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从5月前20天的数据来看,相比去年同期成交量持续锐减,高端公寓和别墅分别成交5.34万平方米和9.07万平方米,同比分别锐减46%和34%,总体来说,别墅房源的成交表现优于高端公寓。

5 、北京:五月以来新房成交环比量升价跌。 5月22日《中国经济网》报道,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北京月内新建住宅签约套数为3381套,较4月份同期上涨14.03%。剔除保障房部分,合计签约2564套,签约面积为28.9万平方米,签约均价为25007元/平方米,创下最近7个月来的新低。

6 、南京:中城国际广场酒店式公寓直降4000元/平方米。 5月22日《现代快报》报道,有消息称,太平南路附近的中城国际广场,要针对酒店式公寓房源进行全面调价,单价或将直降4000元/平方米。据了解,中城国际广场目前在售公寓房源面积为50—90平方米,整体均价在28000元—29000元/平方米。如果直降4000元,那么房价将下调到24000元—25000元/平方米,属于幅度较大的降价。开发商承认,降价的原因在于销售不畅,竞争激烈。

7 、北京:上周商品住宅成交1519套,交易量创三周新高 。5月2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亚豪机构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统计,上周北京共成交1519套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5.2万平方米,环比之前一周,成交套数、面积分别上涨了20%和19%,市场交易量创下5月以来近三周新高。(吴玉祥摘编)

8 、成都:四月份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微跌。 5月22日《四川日报》报道,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4月份成都的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2%,涨幅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0平方米以下面积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1%,90至144平方米面积住宅价格环比下降0.5%,144平方米以上面积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2%。

 

政策动向

1 、十省(市、区)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 5月21日“财政部网站”消息,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试点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为加强对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工作的指导,财政部制定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规定:试点地区发行的政府债券为记账式固定利率附息债券,2014年政府债券期限为5年、7年和10年,结构比例为4:3:3。

2 、商品房买卖合同文本“变脸”,更注重保障买方权益 。5月23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新版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近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工商总局联合发布,这是在2000年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示范文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分为预售合同和现售合同两个文本。新修订的合同示范文本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在平等维护买卖双方合法权利、明确双方义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买受人权益的保障。二是对签订合同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买卖双方对合同重要事项作出承诺和告知。三是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事项,引导买卖双方自行约定,避免引发纠纷。四是细化买卖双方的违约责任,合同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行业信息

1 、消息称中央将允许非一线城市放松楼市限购。 5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据住建部一位相关司局人士称,自年初以来,住建部里的定调就是“除北上广深之外,其他城市的限购政策可以自行调节,尤其是库存过大的地方。但不会明确发文。近期北上广深也有市场剧烈调整,部里正在观察研究,但依然不会发文表示限购退出”。不过,截至记者发稿时,住建部并未对此报道作出公开回应。

2 、中国14%城镇就业来自房地产企业。5月23日《 环球时报》报道,房地产繁荣的美妙之处是需要大量人员建房。楼市拉动就业曾令中国受益匪浅。2008年金融危机使许多人面临下岗风险后,中国政府敦促银行向房产开发商和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此举确已奏效。IMF将14%的中国“城镇就业总量”归功于来自房地产的不动产投资,相当于9000万个工作岗位。但随着房价下跌拖累投资,数千万甚或数亿劳动力可能会面临失业。

3 、香港最大地产商九龙仓市值一年缩水600多亿元,降价促销屡遭老业主维权。 5月22日“中国经济网”报道,近日,北京亦庄一楼盘所传出“零首付”消息,成了当下楼市促销的一个缩影。香港最大的地产商九龙仓置业有限公司也在促销之列。从九龙仓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来看:去年5月22日,九龙仓盘中开出最高价79.20港元;截至21日九龙仓54.00港元/股报收,一年时间,九龙仓市值蒸发763.5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641.15亿元。但大幅降价却导致老业主不满遭到业主维权。据悉,九龙仓成都项目的降价是从今年3月底开始的,将位于成都二环的九龙仓御园二期、三期、御公馆楼盘从均价13000元/平方米降到最低8243元/平方米。对此,业主并不赞同。在杭州,则将位于杭州富阳的九龙仓世纪华府项目由之前二期最贵的13000元/平方米卖到6000多元/平方米,也遭到了老业主们的投诉。

3 、新华社撰文批“楼市崩盘论”。 5月22日“新华网”报道,新华社撰文称:“中国房地产崩盘论”是危言耸听。文章称: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的确在遭遇困境。然而,多位权威专家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与众多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所走过的路径相比,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出现的风险是发展过程中的波折,更多的是一种具有区域特点的结构性风险,值得警惕,但并非世界末日。

 

(责任编辑:何世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