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植物活化石”攀枝花苏铁用火烧

18.02.2016  15:06

     

攀枝花苏铁人工干预火烧实验现场。

被烧过的苏铁,已经萌发出新芽。

      承受最高500℃炙烤,攀枝花苏铁通体黢黑 17天后发出新芽

        1月30日上午,位于攀枝花市西区的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山坡上冒起阵阵浓烟。这让一些市民心惊的一把火,其实是为了保护当地一种珍贵濒危植物——攀枝花苏铁而点燃。

        攀枝花苏铁被称为“植物活化石”,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种子植物,距今已生存2亿至3亿年。在四川,攀枝花苏铁与恐龙、大熊猫并称“巴蜀三宝”。

        但是,近年来,保护区内其他植物却在疯狂抢占苏铁的地盘,加之蚧壳虫等病虫害严重,苏铁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为保护苏铁,从今年开始,保护区正式实施为期5年的火烧实验。

        点火后,苏铁承受着最高500℃的高温炙烤。然而,让人惊奇的是,它就像八卦炉中的孙悟空,虽被烧得通体黢黑,随后却渐渐萌发出新芽。

        现状

        杂草灌木抢地盘“植物活化石”受威胁

        在攀枝花市西区苏铁中路右拐,顺着公路盘山而上,数公里后抵达半山腰。山里,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自然保护区——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上缺少水源,乱石嶙峋,但这里却生长着约38.5万株攀枝花苏铁。

        攀枝花苏铁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距今已生存2亿至3亿年,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生长良好的雄株可年年开花,十分罕见。它与恐龙、大熊猫并称为“巴蜀三宝”。

        然而,近年来,攀枝花苏铁却面临生存威胁。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永琼介绍说,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是全国唯一一个苏铁类植物专类保护区。33年来,保护区实施严格的封闭式保护措施,苏铁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其他植物也快速恢复,茁壮生长,覆盖面迅速加大,抢占了苏铁的生存空间,影响了生态平衡。

        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余志祥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攀枝花苏铁是强阳性植物,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而其他植物疯长,使得它处于群落内种间竞争劣势。近年来,攀枝花苏铁开花频率呈下降趋势,结出果实的数量、质量大不如前。同时,由于植被数量增多,枯枝败叶日积月累,为不可控的大面积森林火灾埋下了隐患。此外,攀枝花苏铁还备受病虫害困扰。

        “蚧壳虫、曲纹紫灰蝶特别多。”保护区助理工程师李学梅说,特别是蚧壳虫,靠吸食苏铁汁液为食,每年都只能喷药灭虫,但效果并不理想。

        “攀枝花苏铁生长特别慢,保护区内不少苏铁都生长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李学梅指着一株高约1.5米的苏铁说,攀枝花苏铁每年生长高度还不到1厘米,保护区建立时,它就这么高,到现在33年过去,看上去高度几乎没有变化。

        据介绍,以前,野生攀枝花苏铁在金沙江流域有很多,但目前,只有攀枝花保护区内有遗存。上世纪80年代,当地流行“苏铁热”,不少苏铁遭到挖采,被运到外地贩卖。保护放眼全国头一遭保护区放火烧珍稀植物

        保护区总面积1358.3公顷,这么大的面积,靠人工割草、除虫不太现实。权衡之下,保护区决定借鉴国外做法,对苏铁进行人工干预火烧实验。

        李学梅介绍说,人工干预火烧实验,也称为“处方火”,就是在可控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放火”,计划性烧除,以管理植物,维持生态平衡。这一做法,在国外实施得比较多。

        事实上,2010年,保护区管理局就小面积进行过3次人工干预计划性烧除措施,效果良好,未见苏铁死亡。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低强度人为控制火烧实验,攀枝花苏铁新生叶片中有机碳含量升高,活性酶增强,树势增强,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尤其是蚧壳虫害明显减少。但之前实验中没有设计火烧频度,也没有考虑到对苏铁种子繁殖的影响。

        在制定方案、申报获批后,今年1月30日、31日,保护区正式开展了这项为期长达5年的“处方火”实验。据悉,这是目前国内首家实施人工干预火烧实验的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