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医院成功实施西部首例植物人唤醒术 高新技术唤醒植物人

26.11.2013  21:51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雷兹 实习生 吴冰清)20个月前,一起意外车祸导致40岁的李先生严重颅脑损伤,并出现脑出血、脑梗塞、右侧肢体瘫痪,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历两次手术后生命得以保住,但却始终处于植物状态。10个月前,医院神经外科专家为李先生做了一个名为“脊髓电刺激疗法”的植物人唤醒术,让他逐渐恢复了意识,并使其重新建立起语言中枢系统,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位通过唤醒术恢复意识的植物人。

遭遇车祸成植物人,脑中“电极片”让他恢复了意识

10个月前,李先生在华西医院接受了高位“脊髓电刺激疗法”的植物人唤醒手术。医生在他的后脑“颈2”处通过一个约4厘米的切口,将一个比半个烟盒还小的刺激电极片安装在他的脊髓外面,并将电极片与病人右胸口的一个脉冲发生器通过一根直径为2毫米的导线连接起来。

脉冲发生器处有一个电池,它发出的高频电脉冲可以刺激上行网状激活系统重新工作,唤醒思维。”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李鹏介绍,医务人员还可以根据病人的情况调节参数,从而控制脉冲的强度。

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一个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医生介绍,声音、图像、气味等外界各种信号进入人体后,都要通过这个组织发送到大脑皮层,使人产生反应。如果该系统受损,大脑就会停止工作,成为“植物人”,“要唤醒植物人,就要让该系统重新工作。

如今,通过10个月的唤醒治疗,李先生受损的语言中枢已经部分重建,成为西部地区首例通过唤醒术恢复意识状态的植物人。目前,李先生已经能够跟外界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能够重建部分语言功能,是我们没想到的,这是一大奇迹!”主刀医生王伟教授说,通过继续治疗,李先生后期将会更加“觉醒”,如果不是左侧脑干受伤导致右半身瘫痪和语言障碍,不排除他会在后续治疗中慢慢站立起来,并且开口与家人说话。

今日,在病房的李先生在王伟医生的指引下,进行了比数字、握手、睁眼闭眼等训练。 植物人苏醒难度大,高新技术让病人和家属看到希望

四川大学华西神经调控中心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神经调控中心,自去年上半年开展“脊髓电刺激疗法”以来,已经成功地将3例植物人唤醒。

王伟介绍,唤醒植物人的方法有丘脑电刺激、皮层电刺激和脊髓电刺激等多种方法。不过,效果最好的是脊髓电刺激。“这种方法是将电极片放在脊髓外或者硬膜外,不会伤害神经系统,它的唤醒率高,创伤和风险都比较小。”王伟说,近20年来,脊髓电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在欧美和日本开展较多,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在人体脑干开展这项治疗,取得的疗效比在脑丘部位进行的疗效要好。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进行该项唤醒手术,王伟表示,外伤造成的植物状态,如果其本身机体功能是良好的,唤醒的几率会更大。“昏迷时间最好在1—3个月内,年龄也是越年轻越好。”王伟称,手术前医院会检测病人的脑部功能磁共振、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等,只有达到了评判标准才会进行手术。

根据王伟本人统计,全世界接受唤醒手术的有200多例,唤醒率在20%左右。王伟介绍,该疗法引进我国后,目前已开展了90多例唤醒手术,成功率达到17%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

病人从植物状态到清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生介绍,虽然很多病人并没有真正回归到社会,达到生活自理的状态,但是能够与外界进行简单交流,这对于家人来说,既可以减轻护理难度,也会起到很大的心理慰藉作用,而且病人的状态可能越来越好。

植物人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专家呼吁统一规范治疗

并非任何情况下的植物人通过这样的治疗技术就会获得苏醒。王伟说,根据植物人生病或者受伤的不同原因,植物状态在国际上有两个标准:病人昏迷超过1个月或者3个月的是持续植物状态;超过6个月或者12个月不醒的是永久性植物状态,“这种病人醒来的可能比较小。”王伟说,植物人主要是因为车祸、意外等急性损伤造成的,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肿瘤、煤气中毒等也可能成为植物人;“这种情况的病人醒来可能比较小。

以前,病人在超过规定时间没有苏醒被定性为植物状态后,医生往往会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如高压氧、药物、营养、生命仪器支持以及严密的护理来进行治疗。王伟说,虽然抢救设备和医疗技术越发先进,很多病人抢救过来后,呼吸和心跳等传统生命体征平稳,但是“觉醒”不佳,甚至根本不醒,致使很多患者进入植物状态。

王伟遗憾表示,目前植物状态的患者被大量分散在不同的科室,并没有一个系列的科室和病房来专门针对这样的群体开展诊治,所以往往得不到及时和充分的治疗。“很多病人很可惜,明明可以通过多方干预让其尽快尽早醒来,尽量少留残疾,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王伟说,在植物人治疗领域,我国尚没有正规和全面的机构,因此在一次全国性的会议上,王伟大胆呼吁神经调控中心,应在全国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植物人的“植物人唤醒协会”,以更集中的精力来关注植物人的唤醒治疗。

链接:大脑植入电极 唤醒昏迷6年植物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由美国克里夫兰临床基金会神经系统复原中心、新泽西州神经科学研究院及纽约威尔康乃尔医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队伍,于2005年8月以脑部深层刺激技术治疗一名自99年起处于微意识状态的男子。该38岁病人被窃贼袭击后脑部严重受创,多年来瘫痪在床,几乎毫无知觉,除了眼睛与手指可微动,他无法沟通,身体也不能移动,须以喂食管提供养分,24小时都由专人照顾。

研究人员把电极植入其大脑,产生脉冲刺激协助调节大脑活动的视丘。他们利用计算机绘图、影像导引系统及3D脑部影像技术,准确操控电极在大脑的位置,并将之和植入其胸腔的起搏器电池连接。

手术后16个月,男子的病情出现“显著和持续”改善,并能用语言和手势与亲友沟通,每次可说16个字;也可自行咀嚼吞咽食物,甚至可拿杯子喝水、梳头、玩纸牌和看电影。成为全球首例以这项技术治疗微意识状态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