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杀手”威胁四川5300万亩松林 如何应对?

09.09.2014  15:49

杜绝毁灭性病虫害的发生,是我省林业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为红原县查尔玛乡若柯河原始森林保护区。 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原标题: 治害”有何“”?

  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探索环保、有效、省钱的多赢局面——

□本报记者 王成栋

  即便已过去了10多年,只要一提起“敌敌畏”,剑阁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徐志娥还是会觉得恶心。与林业打了20多年交道,她实在太熟悉这种农药的味道了。

  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如果要采用化学农药,其结果可能得不偿失——花大量费用保住了森林,却失去了森林中的益虫益鸟等天敌生物。能不能探索出更好的办法呢?

编者按

  林业有害生物的出现虽不像森林火灾那样猛烈,但因其具有隐蔽性、蔓延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森林的破坏烈度亦不可小看。据统计,每年因病虫害造成的森林资源损失是森林火灾的三倍!

  省林业厅森林病虫防治检疫总站调研员刘晓介绍,多年来,我省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高达1000万亩以上,如果不采取措施彻底扑灭,全省5300万亩松林都可能化为乌有。

  面对这一隐形的森林杀手,该如何应对?近日,本报记者奔赴剑阁、梓潼和邻水三县实地调查,希望通过他们的故事给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以有用的启发。

  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的主要携带传播者

      尴尬的老方

  病虫害没减少,益虫却相继死亡,森林成“死林”,而且用药成本还随着药量的加大逐年增加。

  15年前,徐志娥还在基层林业站,每到春季进山喷药,她都会套上两层口罩,但味道依然刺鼻。

  农药味难闻都是小事,无奈的是,忙了一个春季,撒了无数农药,第二年开春,森林竟慢慢变成了“死林”。徐志娥说,每年春季喷完药物后,林区随处可见青蛙、昆虫尸体,山间小溪还散发着臭味——水里飘满了死鱼。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做了那么多工作,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害虫却越来越多:头一年用农药灭蚜虫,死亡率大概在90%以上,但到了第二年用同样剂量的农药,蚜虫的死亡率却只有40%多一点。

  没办法,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只能增加用药剂量。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成本的激增,“第一年可能每亩只要10多元,第二年就要涨到20多元了。往后还得逐年增加。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梓潼县,作为全省古柏树分布的密集区,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非常重视这些古柏树的保护。但即便年年防治,每隔3-5年,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虫、双条杉天牛及白蚁等害虫还是会大面积暴发,用梓潼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站长陈素琼的话说,是“年年防治,年年灾”。

  为何会这样?是不是农药质量有问题?

  省里来的专家在上述两县调查后给出结论,害虫出现了抗药性,且由于长期用剧毒农药,抗药性较弱的益虫大量死亡,此时,缺少了天敌的害虫爆发力越来越强。此外,传统的用药方式,只能喷洒在树叶表面和林冠上,其他地方均不能覆盖,也使害虫随时可以转移到安全之所。

  害虫不能不防治,但是传统的农药是不能用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