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梦 改革风 创新路——国家科技城绵阳的转型发展之路

16.10.2014  07:31

原标题: 强国梦 改革风 创新路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之际,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四川绵阳的人们感到特别自豪——第二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于10月16日至18日在这里召开。

近年来,始终不舍科技强国梦想的绵阳和绵阳人,依托雄厚的国防科工实力,坚持军民融合发展,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引领新发展、新飞跃的内陆城市转型之路。

强国梦:艰苦创业铸“国之重器

52年前的今天,24岁的刘玉珍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分配到绵阳国营第783厂工作,“开疆拓土”的艰苦创业,一干就是40年。

在绵阳20多万科技工作者眼里,正是这种筚路蓝缕、激情燃烧的创业精神,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地处西南腹地的绵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国防科工历程:“一五”期间,长虹、九洲、华丰等一批大型骨干军工企业部署在此;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启动,一批国防重点科研院所也先后入驻。

从原子弹、氢弹试爆成功,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绵阳国防科研事业跨越两个世纪,铸“国之重器”,为共和国保驾护航。

改革风:探索融合发展模式

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后,随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转移,军工单位订单锐减。当时,拥有3000多员工的783厂,一年的订单任务才区区数十万元,职工的工资还不够养家糊口。

在历史转折时刻,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长虹。从上世纪70年代生产黑白电视机开始,以长虹为代表的绵阳国防科研单位,迈出了“军工自转”艰难的第一步,上世纪80年代末,“长虹”从一家神秘的军工企业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彩电品牌。

通过30多年来的实践,绵阳已初步探索出“院所自转”“院企联合”“军工自转”“民企参军”等四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

在绵阳的工业经济中,军民融合发展的产业所占比重已超过一半,未来,北斗卫星导航、通用航空、新一代显示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产业,将成为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动力。

创新路:富民强军“两翼齐飞

为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绵阳市近年来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创新创业有资助,外来创业有公寓,初创企业有场地,注册收费有减免,创业贷款有担保,风险投资有补偿,上缴税收有返还,专利申请有奖励,技术创新有专项,优秀人才有重奖。“十有政策”使绵阳正在成为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截至今年8月底,绵阳科技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3687家,几乎两倍于2013年底的数字。井喷式增长,显示科技城自身的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正不断转化为生产力,为创新发展插上“转型之翼”。

科技城就是要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民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路来,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绵阳市委书记罗强说。

(据新华社四川绵阳10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