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造假成风”是严重吏治腐败

27.02.2015  11:52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此次“亮剑”想要成功,就必须改变档案造假成本畸低的现状。对造假者,不能因其数量多就搞法不责众,不能因为情节轻就搞下不为例。对于那些缺乏诚信的干部,轻者应终止其政治前途,重者应开除公职,违法犯罪者则要依法严惩。

  根据全国统一安排,目前,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组织部门正式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据了解,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已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据新华社)

  干部人事档案记载着干部的年龄、学历、工龄等基本信息,档案内容还包括介绍其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的文件材料。有关档案是全面考察了解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干部升迁路上的“身份证”。近年来,社会上各种“假证”泛滥,官场上则是干部的假“身份证”横行,档案造假在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几近是“公开的秘密”。各地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屡屡曝光,群众将这一现象总结为“官员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

  吏治腐败是危害最烈的腐败,也是公众最为痛恨的腐败。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则是近年来吏治腐败的一种重要表现。以发生在山西的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问题为例,对当地而言,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这种腐败的实质就是靠关系、靠金钱、靠美色当官,还有就是靠身份造假当官。金道铭、杜善学、申维辰等山西的大老虎们,依靠权钱交易混得风生水起,而在当地官场中更有众多中低级官员,通过档案造假来谋取官位。如,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的王红英,多次伪造虚假年龄、虚假身份、虚假任职经历,并以这种手段从一名普通公务人员一路升迁上来。

  当然,档案造假这种吏治腐败,绝不是存在于一省一地,而是各地普遍存在,其中的“极品”,当属河北“骗官书记”王亚丽。“一身是假”的王亚丽,档案中只有性别是真的。她本是普通农村女子,但在“贵人”们的帮助下,过关斩将一步步升至石家庄团市委副书记高位。这位曾经的“最年轻市政协常委”,最终因职务侵占和行贿犯罪被判刑十四年。这起登峰造极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造假分子“洗白”档案的目的,先是骗官,然后是捞取金钱、个人待遇等各种好处。

  档案管理松懈,是干部人事档案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在许多基层部门,送点礼、吃顿饭就可疏通关键环节,轻松完成档案造假。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档案管理虽然只是一项基础的事务性工作,但长此以往将其视为儿戏,必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大量能力不足、条件不够的干部,通过造假抢到“位子”、争到“帽子”,当无德无能者成为主流时,贤良者势必遭到冷落进而流失。此时干部选拔制度将进一步失效,官场生态也会不断恶化。

  此次组织部门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是中央澄清吏治工作的一部分,此前吏治风暴已集中在裸官治理、违规破格提拔、违规入编、吃空饷等领域展开。此次“亮剑”想要成功,就必须改变档案造假成本畸低的现状。对造假者,不能因其数量多就搞法不责众,不能因为情节轻就搞下不为例。对于那些缺乏诚信的干部,轻者应终止其政治前途,重者应开除公职,违法犯罪者则要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