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揭秘:近百年前川大入学 照样要考语数外

21.02.2014  10:57

        四川在线记者 陈俊颜雪 图片由四川大学档案馆提供

  近日,很多学校已经结束寒假,陆续开学。在近百年前的民国时期,学校的开学情况又如何呢?昨日,记者走访四川大学档案馆,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党跃武介绍,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有当年川大入学、授课、师生资料方面的详实资料。

  记者查阅发现,民国时期的入学程序与现在类似,需要报名、考试、交学费及注册入学。民国15年(1926年)的国立成都大学(川大前身之一),本科新生每年的学费为14元大洋,学费还没办法买到300斤大米。而民国20年(1931年)的国立四川大学学费每学期为16元,按照当时物价约为102斤大米。

  【怎么招生】

  学校张贴招生广告 入学填履历志愿书

  在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有一张《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招生广告》,毛笔写成,白纸黑字,“招生广告”4个大字写在正中,下面写有招生名额、投考资格、考试科目、报名时间等内容。

  国立成都师范大学是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1931年,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所学校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最早的13所国立大学之一。

  这张招生广告显示,当年招收的学生分为新班(即本科)、预科、插班三种,其中新班和预科学生招收120人;插班学生招收110人。新班学生需要考试的科目除了国文、英文、数学、历史、地理、化学等外,还需要考博物等。

  同为川大前身之一的国立成都大学《学生通则》上,也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新生报名及入学办法:“1 填写履历志愿书;2 缴验毕业证书;3 缴最近四寸半身照片;4 报名时投考预科者,须注明入学愿习何科。投考本科者,须注明愿习何系(取考后均不得随意更改);5 取录后须填缴入学志愿书及保证书。

  【学费多少】

  每学期14元大洋不够买300斤大米

  在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的档案中,民国时期的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国立成都大学《学生通则》部分,明确标明学生学费,本科生、预科生、旁听生三重标准,不尽相同。

  “本科学生每学期应缴纳学费大洋十四元,预科学生十元,旁听生十元;讲义费本科、预科生每学期缴纳三元,旁听生五元。”每个学期中途离校的学生,“所缴各费概不退还”。按照当时物价,1926年买100斤大米需要大洋六元多,也就是说本科学生的学费还不能买300斤大米。此外《学生通则》中还记载:“受入学试验者不分本科、预科、转学、旁听,均须缴试验费一元。”对于“试验不合格或者自行撤销的,不会退还费用。”四川大学档案馆馆长党跃武介绍。

  在国立四川大学时期的《国立四川大学学则》第6条写到:“本大学学生入学时,应于规定期限内,按照规定手续,缴清下列各费,始能向教务组注册。”其中费用包括:“学费每学期十六元,讲义费每学期五元,军事训练服装每学期八元,运动服装费每学期四元,艺术用具费三元。”当时的通行货币为银元,由于通货膨胀每斤大米为0.156元,每学期学费大约等于102斤大米。

  ■学籍

  民国时期新生入学也要填入学登记表

  记者在四川大学档案馆,还见到了一张“国立四川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这表明,民国时期的新生入学,也要像今天一样填写入学登记表等学籍信息。

  四川大学档案馆收藏的,是一名女生的入学登记表,根据时间推算约写于1944年前后。根据入学登记表,这名姓江的22岁女生,巴县人,就读于农学院一年级。表上还贴有女生的黑白半身照片,并详细填写了家长和监护人的姓名、职业、通讯地址等。

  ■花絮

  教师阵容豪华 李劼人教国文

  民国15年(1926年),全国六大高师之一、西南学区最高学府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部分另外组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国立成都大学也是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当时的教师绝对称得上豪华阵容,多数为海归。校长是后来的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国文学教员是中国著名作家李劼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蒙文通等。

   朱德在川大求学 器械课成绩满分

  2007年11月,在四川大学举行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四川大学档案馆首次披露了朱德在1906年至1908年在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体育学堂求学时的“绝密档案”。成绩单上名字为朱建德,这份成绩单共列出了朱德修身、国文、教育、心理、生理、兵学、器械等13门学科的成绩。13门功课平均成绩82.3分,其中器械课的成绩最好,达到满分100分。此外,心理(98)、算术(90)、教练(92)三门功课在90分以上。全班52人中,朱德的总成绩位居第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