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东退伍老兵的大爱情怀:多了很多亲人
黄常明为老人洗头剃头王冬媛摄
黄常明夫妇正在护理郭名奎老人王冬媛摄
黄常明与老人吃住在一块王冬媛摄
中新网桂东12月6日电 题:湖南桂东退伍老兵的大爱情怀:多了很多亲人
作者 王冬媛
12月6日,冬日的阳光暖暖地弥漫在湖南省桂东县福利中心光荣院内,黄常明正在细致地给郭名奎老人洗头、剃头、剃须。这样有如父子般温馨的一幕,几乎每天都在桂东光荣院重复上演。光荣院里现住着32位老人,老人们平均1个月理1次发,黄常明则每天轮流着为每名老人理发。
作为一名退伍老兵,49岁的黄常明在桂东光荣院从事炊事和护理工作已有26个年头,先后服侍照料了110余位孤寡军烈属、复员老军人,其中年龄最大的101岁,最小的65岁。
“和老人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多了很多亲人”
黄常明本是光荣院的炊事员,可他的工作又超出了炊事员的范围,什么活儿都抢着干,更像一个“管家”。为了增加院里的收入,他挤出时间喂猪种菜,养的10余头生猪膘肥体壮,菜地里品种繁多,餐桌上菜肴丰富。为了减少院里的开支,他成了院里的修理工,自己动手修补桌椅凳子、床铺门窗、电线开关。26年来,从早到晚,黄常明总是围着购物煮饭、端茶送水、喂猪种菜、敲打修补等琐事忙碌着,从青丝到华发,他从没有过怨言。
桂东地处高寒地区,寒冷的时间显得尤为漫长,当地人习惯烧“火笼”取暖。桂东光荣院条件较为艰苦,没有空调、暖气,老人们靠“火笼”取暖,每年长达半年时间,老人们“火笼”不离身,而烧“火笼”的任务则是黄常明完成。每天凌晨5点刚过,黄常明就得起床,一一从老人房间里把燃尽了的“火笼”拿到厨房里,重新烧上热炭后给老人送回去。烧好了30多只“火笼”往往要忙到7点以后。天气越冷,“火笼”里火炭化得越快,黄常明起床的时间则更早。为了保证老人取暖,每个冬天,黄常明和同事们要到后山砍3万斤柴火,同时要买上3千斤木炭。
“和老人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多了很多亲人。”黄常明说。光荣院里住的都是孤寡军烈属或复员老军人,黄常明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认为大家都曾为部队付出和奉献过,都有浓浓的部队情怀,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有一种特殊的亲情。
“和黄常明生活,我们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孩子”
在黄常明的家里,一面锦旗上面赫然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90岁的三级残废退伍军人钟德儒回家后特意赠给他的。
钟德儒曾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入住桂东光荣院。这位老人性格耿直,容易激动,喜欢顶撞其他老人,常与人吵架。黄常明了解老人个性,遇到问题总是耐心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时间一久,钟德儒这块“坚冰”在悄悄融化,只要黄常明一出现,他嚷嚷的声音就会平息,他对光荣院其他老人说:“我只服黄常明一个人。”
钟德儒年纪大忘性大,回老家时,把一张3万余元的存款单顺手夹在书里落在光荣院房间里。黄常明在清理房间时发现后,专程跑到钟德儒老家将存款单送回老人手里,把老人感动得唏嘘不已。
在黄常明的办公桌里还收藏着一张手写的发黄的遗嘱,那是患心脏病去世的黄振林老人生前留下的。遗嘱上清晰地写着自己的9000余元存款以及名下其他财产继承人为黄常明。
一个光荣院老人的遗产并不多,但那沉甸甸的情谊和信任让黄常明深深感动。黄常明曾一直建议黄振林将遗产留给自己的亲人,但遭到黄振林严词拒绝。他把黄常明当成了可以嘱托一切和继承一切的儿子。
老人的老去、病痛、离开是人的一生不变的宿命,更是光荣院里经常发生的事情。老人离世后,每年清明节到县城光荣院公墓祭拜,成了黄常明26年来不变的习惯,黄常明一直以亲人身份表达情意和寄托哀思。
“和黄常明生活,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个孩子,很贴心很温暖。”钟德儒曾说过,黄振林也这样说过,光荣院老人们都这样认为。
“与黄常明的婚姻,我觉得很幸福和知足。”
妻子胡爱莲嫁给黄常明图的就是“心眼好”。结婚4年之后,胡爱莲没等到黄常明的回家,相反,黄常明却等到了胡爱莲的加入。
1993年,胡爱莲带着两岁的女儿住进了光荣院,自己成了光荣院的义工,与黄常明一起义务照顾老人,一干就是20年。在谈起自己的丈夫时,胡爱莲很坚定地说:“与黄常明生活的日子都是以做善事做好事为主,我觉得很幸福和知足,我会和他一起坚持下去。”
母亲说黄常明是个 “本忠的人”,从小吃苦耐劳,对人对事宽厚大度;妻子胡爱莲说黄常明是个 “偏心的人”,太过于偏向老人,对自己和孩子疏于照顾;光荣院老人陈梅香说黄常明是个 “贴心的人”,自己在光荣院的6年多亏了黄常明的悉心照顾;桂东县民政局局长郭旭升说黄常明是个“执着的人”,黄常明做好事不是一时的热血和激动,而是坚持不懈,始终如一。黄常明却只说自己是个 “平凡的人”,因为他做的都是平凡琐事,从来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但是他觉得很值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