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根本性转变”后 四川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
制图/朱濉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保险从无到有,实现了从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9月5日上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发布会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胡斌用两个“根本性转变”,介绍了70年来我省就业和社保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两个根本性转变”背后,是一张越织越密的巨大民生保障网,温暖着越来越多的老百姓。
主题
推进民生事业发展
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发布人
胡 斌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戴作安 省教育厅副厅长
廖永康 省民政厅副厅长
孔 燕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机关党委书记
赵红川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徐 旭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1
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的根本性转变
1978年到2018年
全省就业人口从3087万人增加到4881万人
9月3日,从资阳来成都务工的赵国琼大姐,在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顺利找到一份餐馆服务员工作。同一天,在当地人社部门组织下,沐川县17名贫困劳动者满怀憧憬踏上了到浙江省江山市的务工之路。
活跃的就业市场和多渠道的就业之路,是全省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展、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的成果。
胡斌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省就业制度不断深化,实现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就业根本性转变,就业局势长期保持稳定,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突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就业服务对象不断扩大,从改革初期的重点帮助返城青年、待业青年就业,逐步扩展到国企下岗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困难企业职工、灾区劳动群众、就业困难人员等。
就业总量持续增长。1978年到2018年,全省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人口从3087万人增加到4881万人,增长了58.1%;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从无到有,2018年末达到2512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81.8%:9.1%:9.1%调整为35.9%:27.2%:36.9%,由一产占主导的“金字塔形”转变为三产占多数的“倒金字塔形”。失业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0.9%降至3.47%。
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逐步建成了集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生产自救等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我省正在实施“互联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建成了全国首个数据全省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全省统筹、标准统一、智慧融合、方便快捷群众满意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2
截至2018年底
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较1986年增长273.6倍
社会保险从无到有,实现了从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有力保障了群众基本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按照“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社会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截至2018年底,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5766万人,较1986年增加5745万人,增长273.6倍;参加失业保险871万人,较1998年增加476万人,增长1.2倍;参加工伤保险1013万人,较1990年增加989万人,增长41.2倍。截至目前,全省建档立卡未标注脱贫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共525万人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范围,16至59周岁符合政府代缴条件的227万人实现了“应代缴尽代缴”,60周岁以上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298万人实现了“应发尽发”。
持续提高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待遇水平。2005年至2019年,我省连续15年上调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月人均待遇水平由2005年的553元提高到2019年的2162元,增长了2.9倍;4次上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基础养老金标准从2014年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2019年100元,增长了81.8%。2019年全省人均失业保险金标准达到1358元,较1998年提高1234元,增长了9.9倍。工伤保险定期待遇从2004年至2018年连续15年上调,2018年月人均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达2503元,较2010年提高1453元,增长了近1.4倍。成都市新都区失地农民刘秀英大姐现在每个月能领到1000多元养老保险,她说:“每年养老保险都在上涨,现在每个月基本生活够了。”(记者 刘春华)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