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摸”校规背后的教育漏洞 新校规“雷人”之处

19.02.2014  18:07

  昨日,泸州一学生家长通过微博,晒出了孩子开学的第一课:安全。不过,这堂课程所讲的内容却让网友觉得有“雷人”。因为,在新出台的《泸州市中小学安全行为“十不准”》中,出现了一条特别的规定:不准别人触摸自己的私密部位。(华西都市报 2月19日)

  在学生早恋早熟年纪日益低龄化的今天,相较于过去的“谈性色变”,四川泸州新校规的出台无疑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的进步----既消除了过去的“忌讳”,又对学生的行为规定做出了与时俱进的“更新”。

  然而在赞叹新校规与时俱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其雷人语句感到啼笑皆非。笔者认为,像“私密部位”这一类的词语是每一个成年人都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这些七八岁仍然在上小学的孩子,他们真的可以理解吗?或者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孩子能够理解吗?

  家庭教育背景的差异、学生发育程度的不同,难道校方就没有考虑这些人性化的因素吗?更何况作为教书育人的神圣殿堂,集众多高素质师资于一体,莫非就找不出一个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词汇吗?笔者认为,这不是学识不够的问题,而是意识不足的原因。

  “小孩子不懂事”这是一种普遍观念,也正是这种观念把我们带入了“误区”----教育误区。一直以来,因为年龄的差距,“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的定位,首先是一个“孩子”,而不是一个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也恰恰是这种错误意识,让我们在很多时候往往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按照“大人们”的思维去做事。新校规的“雷人”之处不外如是:意思点到了,就OK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重视教育,而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现代教育起源于西方教育,“拿来主义”固然不妥,但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看看那些在现代教育的道路上,走在我们前面,比我们早出发几年的“前辈们”,他们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路漫漫那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中国的教育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必过分苛求,但是像“禁摸私处”这样的校园雷人语录还是少一些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