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初显成效

22.04.2014  19:38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近年来,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立足师范院校综合化进程中举办大量非师范专业的实际,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按照“分类指导、准确定位、注重内涵、强化特色”的原则,系统推进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不断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了大量改革探索与实践。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国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围绕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确立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夯实基础,提升水平”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坚持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各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专业建设主要环节的建设与改革,系统推进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完善专业综合改革机制,形成建设合力。

  在此指导思想下,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类别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建设重点:在师范类专业领域,学校确立了“顶天立地”的培养理念(上顶国家战略和专业标准、下立区域实际和学生需求),面向中心城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的多种需求,通过专业综合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卓越教师、复合型教师、地震灾区特需教师和课改紧缺教师的培养,助推学生多元发展;在非师范类专业领域,学校确定了“分层分类、特色发展”理念,通过专业建设与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特色素质”(创新创业素质、教育教学素质),通过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实际特点,助推学生的素质拓展和能力养成。

  近年来,学校通过不断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高本科专业整体水平,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我校招收学生的本科专业有78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其中师范类专业19个、非师范类专业64个,已建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四川省特色专业20个,建设数量均位居四川省属高校第1位,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数位居全国地方师范大学第1位,“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入选教育部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

  以师为本:不断加强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

  基于“教师发展、系于师范”的历史使命,学校近年来针对西部地区尤其是四川省基础教育改革对跨学科复合型教师的需求,在师范类专业中推进跨学科复合型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双学位”教育、开设“陶行知创新实验班”等,学校10个师范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占全校师范专业总数的83%,学校建设的“西部地区跨学科复合师资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改成果《西部地区高素质复合型师资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同时,学校顺应国家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四川加强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厘清学校定位与国家战略、区域要求、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统筹中心城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地震灾区的多元师资需求,通过创新机制、综合改革等多种举措强化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了“五维立交”的师范生专业培养体系,教改成果《“五维立交”的师范生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2013年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在全国首批开展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3个师范专业入选国家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涵盖全校所有师范类专业,“卓越教师培养体制改革试点”获批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改革项目;在四川省首批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专业综合改革,由8个具有传统优势的师范类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具体承担培养任务。《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教育学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改革与实践》、《西部地区高师院校培养中学数学优秀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创建“技术+教育”的四川省通用技术师资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等5项师范类专业建设成效2013年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自制仪器为主线,全面提升物理师范生科学素养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中学生物师资的探索与实践》、《构建教学共同体,促进历史学专业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综合+专长:基于“1+X”课程群建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4项师范类专业建设成效2013年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依托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学校建设了内含师范类“质量工程”57项国家级项目和395项省级项目,建设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由袁贵仁部长任总主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改革典型案例》以《构建“五维立交”职前培养体系》为题收录我校改革经验,学校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的经验与做法先后20余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分层分类:不断加强非师范类专业综合改革

  学校根据非师范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定位,根据分层分类和特色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为目标,努力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路径,加快培养学科专业素质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教育教学特长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坚持以基本素质和特色素质的多元融合培养为导向,立足不同专业实际,实施了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四驱动”改革,积极引导各非师范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实施“双学位”和“双证书”、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等系列制度,设立实践教学小学期、实践教学周,建立“四方协同”培养机制等举措,努力实现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和教师教育素质的多元组合和个性发展。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了“双轨双循环”式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改成果《师范院校应用型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经济学专业坚持以“三结合”为指导开展专业综合改革,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改成果《以“三结合”为指导,进行经济学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计算机科学学院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开展“一中心、两结合、三层次、多技能、多形式”的专业综合改革,2005年被四川省确定为IT类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第一批试点院校,电子商务专业2010年被批准为四川省特色专业,教改成果《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多学科双层次训练体系,促进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和《工学结合,培养工程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3年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和资源环境”)专业坚持以城乡规划、房地产和城市土地管理为特色开展专业综合改革,2009年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地理信息系统(2013年更名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通过综合改革,形成区域性、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特色,2010年入选四川省特色专业;法学专业推进以职业技能型法律人才的“1234”培养改革,2012年入选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改成果《西部基层职业技能型法律人才“1234”培养模式改革》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学生参加全国司法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财务管理专业积极构建以“厚基础、宽口径、活模块”为特色和“3+1”多层次实践教学为路径的专业综合改革,2013年入选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改成果《财务管理专业学历教育与ACCA国际职业资格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工学院安全工程积极推进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探索机电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教改成果《推进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探索机电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获评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等。

  “十二五”以来,为形成一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专业点,教育部和四川省启动实施系列“卓越计划”。学校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0个工科专业先后入选“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比例占我校举办工学专业总数的83%,立项数量居全省非工科院校第1位;广播电视学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法学专业入选“四川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使学校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还将从2014年开始,将在通信工程专业试点与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企业三方合作,联合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

  经多年改革与实践,学校关于非师范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的全校性教改成果《地方高校“三引擎、四驱动”学生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于2013年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深化非师范类专业改革经验与做法先后在10余个全国和区域性会议上交流,《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先后以《四川师范大学着力构建三大基地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为题对我校培养模式改革宣传报道20余次。

  下一步,学校将根据全面实施“教学建设水平提升工程”的总体安排,继续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攀登计划”,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力度,系统推进我校专业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有关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确保各项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建设实效和人才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