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观察:当智能手机进入高校课堂
网上流传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此话看似调侃,实质切中手机“入侵”生活的要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低头族”的频繁涌现,大学课堂被揭开神秘的面纱,传统教育的权威面临挑战——
媒体声音》》》
中国教育新闻网:移动互联网“入侵”课堂的隐忧
几年前,当手机只能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时候,高校的课堂还算是一片宁静之地,可如今,随着手机的智能化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微信、QQ、网游等大量的社交、娱乐产品也应运而生。
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纷纷加快在高校跑马圈地的进程,在一些高校的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宿舍楼等建筑物楼顶,无线局域网络(以下简称WLAN)发射装置星罗棋布,他们提供的无线信号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可以通过手机高速上网。移动互联网已悄然“入侵”大学课堂。
四川日报网:课堂“低头”成风老师很无奈
老师在台上兢兢业业上课,学生在台下十指频动“刷机”,这是10月17日记者走进几间大学课室看到的景象。某高校学生张某告诉记者,一般超过100人的大课,刚开始还有人听得比较认真,越往后超过一半的人都要耍手机。学生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老师上课的质量与同学们手机的流量成反比。”面对学生的“冷淡”,唱“独角戏”的老师也很无奈。“现在大学课堂里低头‘划屏幕’的多,埋首做笔记的少。”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尽管他们对此不满,但大学不同于高中,我们不可能强迫学生学习。
新浪网:玩手机代替做笔记大学课堂的手机族引发争议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早已走进校园,大学生与手机更是亲密如“恋人”。在继“拇指族”后,也衍生了一个新兴的提法——“低头族”。无论是在教室、长椅、食堂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就连在课堂上,这些“低头族”们也全神贯注于手机。针对“低头族”频现大学校园现象,记者以班级形式抽样调查了10所高校,每所学校调查人数为100人,总计为1000人。结果发现,竟有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坦言自己每天上课会玩手机。
师生观点》》》
老师说:智能手机挑战教育智慧
如今,只要有一点空闲,人们都习惯于拿出手机来看,到了一个新地方,都会不停寻找WIFI信号,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了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据国外媒体报道,2013年全球手机拥有量将超PC机总和,苹果和谷歌表示,新的移动设备可以取代电脑。
在大学校园里,几乎每一个学生拥有一个甚至多个手机,除了通话和发短信外,上网成了大家的不二选择,看新闻、聊QQ、刷微博、上微信、玩游戏等等,手机已经成为了一个移动PC机,同时手机也成为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信息获取源。事事喜欢百度的大学生,也让手机成为其释疑解惑的重要依靠。
韩愈《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智能手机借助网络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信息、寻求答案的重要工具时,智能手机进课堂对传统教育方式发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教育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可以和教师同步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让教师的知识传授缺乏神秘感,容易让学生觉得教师在照本宣科;二是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选择其它同类课程,甚至可以进入世界名校的同步课堂,这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让教师的授课行为变得被动;三是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搜寻到各种答案,有问题不用请教老师,让教师失去权威感。
对于这些挑战,我们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不要惊慌,要从容面对。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认真备课。备课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广泛涉猎与课程相关的材料以及当前的科研前沿,立足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知识传授。其次我们要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体现了人类对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未知现象和问题的探索,是一种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对教师来说,科学研究就是我们出于教学和发展的本能需求对在钻研教材时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既解决问题又要有个人独特的见解,在这基础上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才有吸引力。第三是要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老师讲学生记,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要在学生模拟两可、认识疑惑和错误产生时,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通过互动,促进思考,在师生观点冲突中加强交流,最后去伪存真,这样的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教师成为学生真真正正的良师益友,教师的权威感就会得以树立。
智能手机进课堂不是洪水猛兽,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既要看到有利之处,又要避开不利的一面。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娱乐,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同时又要认识到智能手机进课堂后给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主动面对,从容应对,趋利避害,把我们的课堂教学搞得更好,引导学生更加重视课堂教学,共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文学院党委书记袁耀林)
学生说:上课“低头族”,请关闭你的智能手机
时下,“低头族”入侵课堂,变身为“上课低头族”。且看课堂静悄悄,原来排排学子只识掌上手机趣,不闻课上老师语。
当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逐渐在大学课堂走失,手机代替了课堂上学生手中的纸笔。是什么吸引了课堂上的学生?
据调查,智能手机的“趣”在学生们看来,主要在于看小说、玩游戏、刷微博等,娱乐与资讯兼备,打开天窗看世界,确实有趣、确实有益。其次,青年人对新鲜事物的追逐意愿和能力,也是智能手机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但这不能成为上课低头的借口。
手机从最初具备的通话功能,发展至今日的智能多媒体终端,是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我们的生活也因此更加便捷、多彩。智能手机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用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方便我们的行动。有的同学偶尔忘带手机,就犹如进入不见光的黑匣子,彷佛丢了魂。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大学生,是不愿意被一部智能机器牵着鼻子走的。也许你在座的课堂讲授的并不是你热爱的专业,也许讲授的内容还不够生动活泼足以吸引你的注意,但当你“埋头苦干”的时候,是否感受到了老师的尴尬,又是否注意到并认真审视过自己的行为?大学时光是青年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时期,当智能手机为同学们打开向外看世界的大门时,请勿关上课堂那扇看知识的窗。逝者如斯夫,大学课堂时光匆匆,“抬头”仰望很有必要;今后漫漫人生路,“低头”的时间还很多。
“上课低头族”的出现,有时代的客观原因,但不排除是一类同学长期“以自我为核心”思想的隐性爆发:终于可以回避现实中的困难,终于可以无视周遭的存在,终于可以让思想散漫自由……我们可爱的同学,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懦弱的人往往选择逃避困难,自视清高、傲慢无礼的人会无视周遭,而思想散漫是懒惰者的最大表现,这完全悖于我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不良的习气,应该抵制。
“低头族”们,请上课时关闭你的智能手机吧!现实的生活是不能从智能手机中得到的,而现实课堂才能引领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 文学院2011 级研究生邓希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