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称蔡英文对学运有投机心态
台海网 5月1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罗世宏乃台湾著名的传播学者,他对于公关新闻、传播政治经济学、传播社会学等有广泛的研究。此外,他还时常在两岸媒体上针砭时弊,发表言论。今年年初开始,罗世宏成为大陆网络平台签约的作者,阐述其对于台湾社会、两岸方面的观察。针对近来台湾不断发生的街头抗争运动,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罗世宏。
台湾近来街头运动还算理性!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街头运动不断,台湾社会怎么了?
罗世宏(以下简称“罗”):其实外界看起来好像台湾很混乱,可是若从长期来看,一点都不稀奇。台湾社会运动有其明显的周期。最初是1980年代,天天都有街头运动,那个时候的街头,充满了冲突,流血事件也不断有。
到了1990年代,街头运动也没停,可形态不一样了。最著名的“野百合运动”,用和平抗议的方式,不影响交通、不占领街头的方式来表达诉求。随后,陈水扁执政后期的“百万人倒扁运动”,让街头运动达到高潮。从去年的“洪仲丘事件”,到最近学运、反核运动,街头运动似乎又开始了,但和此前脱轨、剧烈冲撞相比,这两年的街头运动,还算是理性。
记:您觉得近来的街头运动有共性吗?
罗:最近的街头运动,主要原因在于民众对于马“政府”不满,马英九现在民意支持度这么低,他面对服贸、核四等重大议题,没有直接面对民意,而是试图以强硬的态度来推行,这让反对或有质疑的人,觉得透过制度性的反对没办法奏效。所以,既然有了非制度性的街头反对,那就默认支持,或容忍他们闹场。
这几次街头运动,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新一代台湾年轻人“世代正义”在集结。现在台湾社会的薪水退回到了16年前,年轻人失业率超过10%,这是1949年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况。和前一个世代的人相比,现在台湾年轻人会觉得自己的机会不多,努力得不到回报,薪资上涨速度远不如物价、房价的上涨速度。在物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收入却不见增加,所以年轻人的被剥夺感也愈发强烈。所以,只要有一个引爆点,年轻人就上街头运动去了。加上年轻人体力好,席地就能睡。所以,他们连续抗争能力比中老年人强太多。
“反大陆”实际是“恐惧”
记:所以现在街头运动的主力都是年轻人?
罗:对。台湾年轻人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对中国大陆没有系统性认识,与大陆的连接很少。这些年轻人正是受教科书“去中国化”影响最深的一代,他们对中国大陆理解不够,情感不深,现在台湾政坛很多议题若是牵涉到大陆,就会让年轻人有恐惧。大陆大、台湾小的恐惧,机会被剥夺的恐惧,再加上对大陆政权,不了解更不愿意花心思去了解,新闻中接触到的大陆新闻都是负面居多,什么雾霾、网络封锁等等,所以提到大陆议题,不少年轻人就直接拒绝。总的来说,台湾社会对大陆有着太多恐惧心理。
记:那这样的情况,如何来解决呢?
罗:很简单,就是要扩大两岸交流,尤其让更多两岸青年之间多交流。这几年不管是陆生赴台,还是台湾学生赴大陆,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台湾青年需要更多管道来增加大陆经验。现在的台湾,不可能因为有自己的“小确幸”,就可以不理大陆发生了什么。只有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和管道,才能让认识从片面到全面,才有可能理性去处理更多事务。
记:除了这方面改进,马英九就没办法了吗?
罗:其实马英九也没有那么差劲。在他当领导人期间,台湾诸多法案都得到了实质性进展,这和陈水扁当政时空转有质的不同。只是台湾人普遍要求高,他们心里不爽就会骂出来。而马英九现在看来是那种让人看不到方向的领导者,他太重视所谓的民意了。经过这几次街头抗争,大众会觉得你声音大、你能坚持,政策就会转弯。越强烈抗争,越会有效果。
这一切与马英九的个性直接相关,他自我感觉很好,一直认为自己是为大众好,有好的执政方向,却不懂得一开始就广开言路,过度依赖其小圈圈决策。马英九应该坚定自己的方向,若觉得是对的事情,要一开始就倾听民意,如何去推动,而不是直接进入实施阶段,遇到阻力,然后停摆、再来一个政策大转弯。这其实,会让更多沉默的大多数看不下去。蔡英文对学运“很投机”
记:您和蔡英文都是伦敦政经学院的毕业生,对蔡英文近来在街头运动中的表现,您如何点评呢?
罗:我和她是校友,但是并没有太多交情。她现在作为民进党参选2016年的候选人,态势很明显。但对于这几次街头运动,尤其是学运,蔡英文是有投机心态、而且也是被动的。她其实并没有办法领导学生,尤其在学生与其主张不同时,她没有直接反对,而是以顺从的方式来依附学运,因为她希望收割抗争运动的影响力。
此外,蔡英文觉得经过学运之后的公民团体一定是支持她的,这种想法比较天真。这些学生团队政治倾向上,接近民进党,但也不是蔡英文未来能轻易指挥的。还有,蔡英文在两岸政策、在“统独”议题上的模棱两可态度,会是其继续向前走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