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访录:专访北京校友分会会长王渝生
校友寄语:
中国梦包含着科学梦,科学梦是学习的动力,是进步的理想,是值得青年追求的青春梦。希望学弟学妹们把青春梦融入国家的发展梦,用科学梦来丰富自己的青春梦、人生梦,让青春更加绚丽多彩,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王渝生
专访人物:
王渝生校友近照
王渝生 ,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66届毕业生,北京校友分会会长。1968-1978年任重庆求精中学数学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81年毕业。相继获得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党委书记;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数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委员、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执行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评选为“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中直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关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和科普教育工作,发表论著30余部,学术论文80余篇,科普著作和文章百余种(篇)。所著《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崛起》、《科学改变人类生活》、《中国算学史》等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技著作暨科技进步奖、20世纪科普佳作奖、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杏奖特别贡献奖。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战略研究“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组组长,荣获科技规划战略研究突出贡献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起草组组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总体战略研究组专家。
记者 :王会长,您好!我是四川师范大学校友会的记者。您是我校数学系66届的毕业生,您有多长时间没回母校?最近一次返校是什么时候?您觉得母校有什么变化?
王渝生 :我经常回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们,最近的一次是在2012年,我们数学系66届3班的三十多个同学相聚在母校,大家都是70岁左右的老人了,很珍惜和学校领导、老师们一起聚会、畅谈的机会,大家还赠送了一块刻有“师魂”二字的石碑给母校,作为我们在狮子山难忘回忆的见证。
母校大变样了。我说的变样不仅仅指表面,也指内在。四川师大变成了一所真正让校友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大学,它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大学、中国西部地区的知名大学、四川省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拥有博士、硕士、本科、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文理渗透、师范与非师范并重的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你说,这怎不能让我们校友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记者 :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想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么您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是什么?这对您的奋斗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王渝生 :四川师范大学有很好的校风和学风,有志气、有追求,不仅艰苦创业、敢为人先,而且治学严谨、讲求实效。
我们读书那时,师生们都朴实无华,亲密无间,清晨校园里经常能听见一派朗朗读书声,晚自习后还要到老师家去请教切磋问题。我一时也说不出具体的人名和事情来了,但是在那种和谐的进取氛围中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了我一生的发展。我从三十多岁才开始读硕士、博士、博士后,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到博导,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路走来,我的领悟是不急躁,不停步,循序渐进,更上层楼,实在是得益于当年在狮子山上修炼的功夫。
记者 :您作为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对于立志于科技创新的后辈们有哪些建议?四川师范大学怎样依托师范特色来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王渝生 :我想就对孩子的科技教育谈点自己的看法。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波特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卡尔萨根也说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 阿西莫夫则说:“科学始于好奇和不可遏制的求知欲望。”因此,从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而言,孩子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科学家总是长不大的孩子。
但是,就其探究的结构与性质以及程序和结果来看,二者则大相径庭了。科学家的探究工作是在科学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根据科学前沿的发展趋势,选择有价值的而又是自己有研究基础和感兴趣的课题,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往往处于自身的认知范围和教师设定的环境之中;科学家面对的是全人类的未知世界,而孩子面对的往往是人类已知而他们自己未知的事物;科学家在文献资料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身观察和实验进行假设和推论,孩子们只是在自身经验和观察基础上进行假设;科学家将成果公之于众,供他人分享和验证,他们的成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孩子们只是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分享交流和相互质疑。
总之,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有充分的准备,严格的观察、实验、分析、探讨,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确定的结论,而孩子们的研究活动往往是盲目的、不规范的,重复着众所周知的实验。
因此,必须通过教育引导,使孩子们在实践中从逐步了解、学习、熟悉、习惯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的游戏规则,使他们从“天生的” 科学家成长为真正的科学家,而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和值得用心之处。这就必须遵循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特别是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规律,以及教育本身作为一门科学的内在规律进行科学教育,纠正科学教育中不科学的偏向。
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谈何容易!师范类院校在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时,应树立以培养学生为主线的以人为本理念,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要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与好奇心,我们的老师应该协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科技研究计划,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当然除了学生后天的艰苦努力外,先天的基因也不可忽视。因此要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在全面发展中突显个性和特色。因为毕竟只有极少数的天才孩子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
记者 :去年底,我校在北京召开了四川师范大学北京校友分会成立十周年会议,您在会上也作了精彩发言。那么,作为北京校友分会会长,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北京校友分会的发展成果吗?在推动校友分会发展过程中,您觉得有哪些有效举措?
王渝生 :北京校友分会成立10年来,本着交流和联谊的宗旨,经常聚会,校友们交流在事业上的成功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作为北京校友分会的会长,我时常关注校友们的事业发展,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提供相关信息。比如我记得不久前有一位生病的校友,亲人没在他身边,当时我和北京校友分会的其他几位负责人多次前往医院关心他,给他以家人般的照顾,对在外面打拼的校友来说,这种情意是很可贵的,大家就像是一家人一样相互帮忙支持。作为我自己来说,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还组织校友们带着他们的孩子一道参观科技馆,并邀请一些老科学家为大家讲述科学原理,更新知识。还有一次,我们北京校友分会组织校友们观看来京演出的川剧《易胆大》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是很有帮助的。而对于校友来京开展活动、参加比赛,北京校友分会也积极支持,我还特别清晰地记得,2007年4月23日,北京校友分会组建了亲友团,前往中央电视台演播厅,为参加“挑战主持人”的母校选手呐喊助威。
在母校50周年、55周年庆典之际,北京校友分会都派代表出席活动,向母校领导和老师汇报分会开展工作的情况,回京后还会向分会成员传达。
北京校友分会捐款在母校栽种了北京校友林以及荷花池前的桂花林,以作永久的纪念。
现在,我们北京校友分会修改了章程,完善了机构,健全了组织,准备在两年后也就是校庆70周年来临之际,组成校友演讲团,回母校专业对口的学院作学术报告和交流。
记者 :今年母校迎来了68周岁生日,您有哪些话想对母校说呢?对学弟学妹们又有哪些寄语?
王渝生 :前几年我有幸参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研究,我在第一组“总体战略研究组”,二十字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提出来之不易,经过了很多次反复讨论,体现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本要求、强大动力、基本政策、核心任务。《教育纲要》制订结束后,从战略研究专家中遴选出64位成立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我又有幸忝列其中。我希望能看到母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取得新的成就。
至于对学弟学妹的寄语,我要说的是,我已经是快要落山的夕阳了,而你们正是满怀希望的朝阳,你们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中国梦包含着科学梦。科学技术正在成为决定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科学梦是学习的动力,是进步的理想,是值得青年追求的青春梦。希望学弟学妹们把青春梦融入国家的发展梦,用科学梦来丰富自己的青春梦、人生梦,让青春更加绚丽多彩,让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程飞燕 采访时间:201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