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感动”之校劳模黄修明:教学是条永无止境的路

19.06.2014  13:02

  人物简介:

  出生于新中国初期百废待兴之时,经历过“文革”的动荡,饱尝失学的苦涩,凭借自身努力以初中学历考取历史学专业硕士,从此走上教书育人之路。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及中国文化史等学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四川师大省级精品课程《中国民俗文化》项目主持人,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并主编及参编多部学术著作。自2005年以来的主要荣誉包括:2005年被评为四川师大“教学十佳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四川师大首届师德先进个人”;2007年被评为“四川师大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被聘为“四川师大首届教学名师”;今年获得“2012-2014四川师大劳动模范”称号。

  教学感悟:

  用自己的语言讲自己的课,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案模仿,只有不断探索的改进创新。教到老,学到老,教学质量的提升在于永无止境的不懈追求;与时俱进,教学相长,教学是师生双方契合相通、共筑梦想人生的一个美好过程。

  寄语学子:

  学知识,学做人,为自己读书,为梦想努力。天助自助者,业精在于勤,远大目标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成就精彩人生!

  学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黄修明教书30余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他教学认真,广受好评,依然坚持对教学质量的不懈追求;他德高望重,受誉无数,依旧谦虚谨慎,热心助人。在今年即将退休之际,黄老师获得了“2012—2014年度川师大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立足课堂  教学相长

  长期以来,黄老师严格认真履行着教师的职责,他认为,“教好书,讲好课”,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码要求。深知课堂教学质量在教书育人环节中的重要性,黄老师坚持立足于课堂,每一门新课的开设,每一遍旧课的重复轮讲,绝不松懈,绝不应付,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求索,永不满足。

  采用学生“无记名提意见”以获取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是黄老师坚持多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改进教学的措施。黄老师认为,教学不应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过程,为了得到学生最真实的反馈信息,在每学期上课结束前几周,他会让学生在空白卡片上写下对这门课一学期下来的批评意见或建议,因无需留名,这样也就打消了学生的顾虑,让学生们留下最真实的想法。尽管对当届学生这些意见或也无法付诸整改,但会给下一届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例如,某届学生意见较多指出黄老师语速过快问题,于是在之后的讲课中他在心中反复告诫自己放慢语速。而一些意见要求黄老师讲普通话,其实同学们不知由于年龄大,黄老师属于学校规定的普通话“免讲”之例,但考虑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黄老师最终痛下决心改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授课,得到了外省同学的认可。就这样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中,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改进提升。多年来,黄老师仍然保留着许多意见卡片,尽管大多已经逐渐变旧泛黄。随意翻看这些卡片,上面满是学生们真挚的感悟与建议,还有不少表达对课程的喜好以及对黄老师的美好祝愿。黄老师会在这些卡片中选取值得注意的意见用红笔标注,作为之后改进的依据。

  以科研促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这是黄老师改进教学,深化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方法。如《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文化史专题》等课程的开设,就采用科研治学型的备课方法,从大量原始文献史料中摘录累积资料,再结合学术界相关研究信息动态,从可以写专题文章的角度去准备讲稿教案。围绕上述两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先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人名姓氏民俗、孝道风俗文化等若干方面。正是因为围绕教学搞科研,科研选题与讲课内容挂钩,有学术研究作支撑,黄老师讲课底气足,有自信,教学效果不但在历届学生中广受好评,而且获得同行专家、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及国家教委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曾在全校数年度综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中进入前5名序列,荣获“教学十佳先进个人”称号。

  对课堂教学精益求精是黄老师身体力行所追求的,与之相应,在严格自律与维护秩序方面,黄老师也毫不含糊,他说,师德建设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为人表率的日常行为中。多年来,黄老师从未因个人原因调课、停课一次,在课堂上也绝不带手机一类的通讯工具,为的就是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上课效率。

  关心后辈  情真意长

  在做好自身教师工作的同时,黄老师还兼任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一职,经常深入课堂听讲课,并在课后与上课教师交流切磋,提出建议。如青年教师刘开军讲授的《史学史》课程,就多次听课,与其交换意见。今年5月中旬川师大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黄老师鼎力推荐他代表学院参赛,结果其不负重托,一举获得了川师大文史类教学比赛第一名。赛后,这位青年教师特别对黄老师发短信表示感谢说:“黄老师,感谢您在教学上给我这么多的帮助,让我这个年轻人从您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谢谢,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的!”

  对学生来说,黄老师的关心与帮助更是常态。在多年的教学中,常有学生就考研事宜寻求咨询,黄老师总是耐心予以帮助。如在一届公选课上,一位外语系的女生尹某,表达了想报考黄老师所在院系的旅游文化专业研究生的想法,多次课后请教,多次悉心点拨指导,这位跨学科跨专业的女生最终如愿考上,毕业后更被聘为成都某高校教师。

  而在应聘求职试讲方面,也常有本科生、研究生向他请教,黄老师总是有求必应,根据求职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试讲指导。如有研究生试讲中国近现代史,从试讲选题、教案撰写及修改再到反复试讲,均由黄老师把关指导,最后一举试讲成功被录用。对自己带的研究生,应聘前的试讲尤为重视督促,甚至在周六、周日仍在教室或黄老师家中一遍遍反复试讲演练直到满意为止。如指导的研究生张某,其求职试讲经黄老师反复打磨提炼后,到诸多单位应聘均获试讲第一名,战胜不少求职博士,最后被西南民大录用为正式在编教师。此类事例多不胜举。不少得到过黄老师关心帮助的学生,都会跟他保持联系,每逢节假日,会收到许多温馨的电话或短信祝福,一声声真挚的问候,一句句深情的短语,给黄老师带来莫大的快乐与慰藉,这也是黄老师教师生涯引以为荣的特殊礼遇与心灵收获。

  以史明智  成就精彩

  历史学在当今社会是较为冷门的专业,就业面比较窄,缺乏竞争优势。面对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偏见,作为历史专业教师的黄老师认为,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社会作用不可能像理工学科那样立竿见影,迅速产生实用功利价值,但决不能因此对这一学科的价值或存偏见。历史知识不仅从宏观方面深化人类察古鉴今的认识思维能力,而且从微观方面是构成社会成员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衡量人文化水平的重要参数,而且常被用来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服务,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改造、完善与提升人的质量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人文价值。读史明智,黄老师希望通过他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启迪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历史知识中获得对新时代、新社会客观正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历史的熏陶,使学生成长为继承优良传统、摒弃历史糟粕,移风易俗并与时俱进的一代文化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