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征程】校党委书记孙一平对抓紧十项主要任务提五点要求
9月3日,校党委书记孙一平在2017年度秋季学期工作会议上,代表学校党委做了题为《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奋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讲话,并对孙一平强调,全校干部师生唯有拿出更加拼搏奋进的状态,学校和我们大家才可能有理想的未来,并对下半年全力抓紧抓好10项主要任务提出五点要求。
会议场景
孙一平指出,对标一流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目标,学校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任务很艰巨。当前,学校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用“机遇难逢、挑战严峻”来概括,我们依然面临建设一流学科并引领其他学科任重道远,确保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评估不容有失,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亟待提升,加快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刻不容缓等挑战,我们依然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
孙一平强调,全校干部师生唯有拿出更加拼搏奋进的状态,学校和我们大家才可能有理想的未来,并对下半年全力抓紧抓好10项主要任务提出五点要求。
孙一平讲话
要率先垂范大兴学习之风。 孙一平说,校院(处)两级干部,尤其是校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在学习上要做出榜样。学习是为了增强工作本领,推动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校干部要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具体实际,把学习理论与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校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学校三级党组织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结合起来,使学习成为提升干部智慧、酝酿科学思路的重要平台,将理论转化为指导工作和决策的有力武器、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的强大动力。
要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以及与学校同发展、共命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学校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既要看到机遇,更要看到挑战。唯有勇于迎接并化解挑战,才能把握住发展机遇。每一名干部和师生都有与学校同发展、共命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并将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将其转化为发奋工作的压力和动力、转化为把学校改革发展的工作抓实、抓出成效的具体行动。广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抓实干,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学校改革发展中当好排头兵、干出好成效。
要以着力解决学校面临的重大问题为突破口,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 学校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必须坚持抓住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以主要问题的突破带动学校全面突破,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上。针对着当前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能不能破解,关键在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愿不愿、能不能、敢不敢以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状态全情全力投入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之中去。敢不敢把问题亮出来、敢不敢直面问题、敢不敢对着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办法一步步从根子上去解决问题,是检验一个单位、一个领导班子究竟是不是真正在抓改革发展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观测点。学校想要有发展、有进步,必须、也只能对着问题一个一个地去“啃”、一个一个地去“攻”。全校各级领导班子、每位领导干部,务必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紧紧扭住各自工作领域的主要问题,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儿不放过、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不放过、工作局面没有大的起色和改观不放过、没有建立起防范这些问题反弹回潮的长效机制不放过。只要我们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实现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
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办学成果开拓学校的未来 。“大师怎么样,大学就怎么样”。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与奉献精神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有什么样的干部队伍,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局面;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成果产出。要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必须要在干部队伍和拔尖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大投入。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改革发展“生命线”的地位,筑牢学校改革发展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全校干部一定要围绕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学校改革发展的这根“生命线”。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的着力点和切入口就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持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目标,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建工作,把加强思想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和百年名校的思想境界。
孙一平最后强调,学校改革发展的任务艰巨而光荣,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神圣。我们必须也只能以更加求真务实的作风、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为建成以工为主,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能源特色大学不懈奋斗。(曹正)
来源: | 审 核: | 编 辑: | 曹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