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书记周介铭:适应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

14.01.2015  13:06

   编者按: 新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就治理体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师德建设以及大学精神等相关问题采访了校党委书记周介铭。现将全文转载于后。

适应新常态    推动新发展

——新年到来之际,校党委书记周介铭答本报记者问


校党委书记周介铭接受《四川师大报》记者采访

   记者: 学校迎来了崭新的2015年,此时此刻,您最想对学校师生员工说点什么?

   周介铭: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家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2015年又是全新的一年。希望全校教职工继续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以爱校的情怀、荣校的责任、兴校的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勤勉工作,为建设四川师大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努力。新年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记者: 您任校党委书记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周介铭: 2014年4月,学校班子进行了调整补充,我担任校党委书记。作为校党委书记,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新岗位、新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开拓创新、攻坚克难、聚力奋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记者: 2014年,学校发展势态良好,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不错成绩。请周书记简要概括一下一年来学校做了哪些重要工作? 

   周介铭: 2014年,在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绩。具体来讲,一是学校领导班子顺利过渡。二是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章程》。《章程》对学校的权利和义务、基本制度和组织机构、教师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校经费、资产与后勤保障、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界定。三是接受了上级的绩效考核。学校党建工作、依法治理、事业发展与综合管理方面分别获得96.9%、95.4%、96.2%与93.9%的评优率。四是顺利召开了学校两代会。会议总结了学校第四次“两代会”以来的工作及主要经验,提出今后五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并选举产生新一届工会委员会和教代会执行委员会。五是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专项整治。即选人用人问题的专项整治,滥发工资、奖金、津贴问题的专项整治,收受红包礼金问题的专项整治,违规购买和使用车辆问题的专项整治,庸懒散浮拖问题的专项整治。六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良好。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科学研究达到新水平,人才队伍呈现新气象,社会服务开创新局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学校各方面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与师生员工的期望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与差距也给学校新一年的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学校党委将积极面对,认真谋划,不断创新,以期取得更大的成绩,不断开创学校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记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对于依法治校与大学治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肩负着实现国家战略历史使命的高等院校,必须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请问周书记,学校在这方面下一步打算做哪些工作?

   周介铭: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二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是制度建设,治理能力是制度执行能力。只有制度建设不行,还要有良好的治理能力;当然,有良好的治理能力,没有完善的治理体系也是行不通的。学校在狠抓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学校治理能力的提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省委十届五次会议提出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总目标,并在全省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对于学校来讲,如何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即如何推进依法治校,这十分重要。

  一年来,学校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在全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律进学校”活动等等。下一步,学校将以制度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并通过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升学校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比如,学校将着眼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实际,以《四川师范大学章程》为抓手,继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将《章程》的原则及方针等进一步细化并落实到实处,努力实现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断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公开,主动接受民主监督;不断健全体现法治精神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校院两级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新机制等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和建立,学校任何部门和个人的行为均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工作的开展也要严格遵循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相关要求。也就是说,我们要将学校的所有活动和工作均纳入法治化进程,并依法来解决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各项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确保学校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记者: 请周书记谈谈如何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如何适应新常态?

   周介铭: 高校干部队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执行者,是高校党的建设的组织保证。建设一支讲政治、素质高、作风硬的高校干部队伍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我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处理好党政关系,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和相关工作要求,协调好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求同存异,相互支持,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重和谐;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以维护和实现学校利益、师生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服务型干部。二是要努力提高三种水平。即思想水平、理论与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要加强修养,提高境界,防微杜渐。不断学习国家政策法规、高等教育知识以及自己工作领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三是要牢固树立两个观念。即纪律观和全局观。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四是要加强作风建设,在其位谋其政。要敢于坚持原则,同时讲究工作方法;要坚持群众路线,容得下不同意见,要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学风等。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提出的,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成就、开创的新局面,实际上既是这两年形成的各方面工作新常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形成这些新常态的背景和条件。新常态为我们正确认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观环境提供了基本依据。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就要调整好工作心态,调整好工作思路,调整好工作定位,包括推动发展的理念、思路、方法等,也包括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要适应新常态的要求,比如,要在工作作风建设、民主建设、制度建设等下狠功夫,下硬功夫;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在学习上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学用相长;要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敢于担当;要在工作生活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的要求等等。

   记者: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学校师德建设也取得了良好成绩。比如,2013、2014年,黄尚军及刘世民两位老师先后分别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请周书记介绍一下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周介铭: 在我看来,师德建设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学校的师德工作也只有通过教师才能落到实处。作为教师,在岗就要爱岗,就要敬业。这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对自己负责的一种体现,更是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对学校负责的体现。

  一直以来,学校都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工作。早在2004年,学校就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了师德承诺制,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师德氛围。学校师德工作实行校党委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并发挥各单位作用和学校基层党组织等的积极性,使师德建设落实到各基层单位中去,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去。学校早在2009年就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4年又下发了《四川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坚持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的评选和表彰等。

  2014年,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比如,新进教师上岗前,均统一开展师德承诺,进行师德宣誓;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举行“全国师德标兵”黄尚军老师宣讲会,通过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感染全校师生员工,反响热烈。在全校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教师“7条红线”和《四川师范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正面宣传、典型示范、制度规范等做法,积极引导和激励全校教职员工自觉加强师德建设,真正成为为人师表的表率。

   记者: 最后,请周书记谈谈对大学精神的看法。

   周介铭: 大学精神作为一所大学在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下来的价值体系和群体意识,是一所大学的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集中反映,既体现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又体现着师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和精神境界。同时,大学精神对于凸现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品质等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大学精神的培育。经过近70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师大精神,形成了爱国爱校、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我校的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都是川师大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我校的校训“重德”、“博学”体现了川师大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务实”、“尚美”体现了川师大人“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我校的校风“励志笃行,止于至善”,不仅强调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而且要求学生应崇尚实干;我校的学风“求真循理,慎思知明”则体现了治学、求学的原则和方法。

  我们都知道,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中国精神,而要实现我们的师大梦,同样需要弘扬我们的师大精神。对于师大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我校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比如,学校重视对自身精神传统的凝练和阐释。一方面,通过校史编撰、专项研究,定期加以总结和升华,搞清楚我们的师大精神究竟是什么,是怎样发展演变及熔铸以崭新的时代内涵的。另一方面,学校专门以文件的形式对师大精神进行详细解释并提出践行要求,通过各种载体进行宣传普及,让广大师生对师大精神耳熟能详,使师生树立起对师大精神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再如,学校结合自身师范高校的特点,在大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特别注重道德建设。校训中,“重德”居首,就是在师生中倡导一种意识,即大学精神的重点是修己立人,推己及人,进而以大学精神影响社会形成良好风气,这体现的就是《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深刻内涵。学校还认为,大学精神是对大学价值追求和理想观念的抽象表达,在培育和弘扬过程中,必须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大学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等载体来传播,使师生听其言,信其道。无论是学校举办二十余载的美育学校,还是近年来开展的“博学杯”大学生科技节、“尚美杯”大学生艺术节;无论是大学生社团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还是遍布校园的名言警句牌、以正师风铸师魂为主题的雕塑以及爱国主义艺术墙、校史主题公园等,都发挥了环境育人,以文化人的精神塑造作用。今后,学校将从教育引导、典型示范等方面大力开展师德建设;从诚信教育、人格塑造、素质教育等方面大力加强学生培养;从教学科研、潜心学习、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培育求真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从构建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支持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和大学生群体利用学术沙龙、文化活动等各种形式加强相关方面的交流,在教师中倡导坚守使命与责任的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学生中倡导立志成才、有所作为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总之,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学校实际,通过日常点滴细节,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体现师大特色、彰显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并使之转化为指导师生日常实践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追求。

  (本报记者    何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