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发展,我的责任”评论之六:以业为志,以校为家,力促个人与学校双发展

08.11.2017  01:11

  编者按 :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学校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重大工作任务。学校的发展与每位师生员工密切相关,全校上下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事,没有与评估无关的人。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足干劲,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为实现学校愿景和使命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学校党政决定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师大发展,我的责任”大讨论活动。10月31日,学校印发了《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 四川师范大学关于开展“师大发展,我的责任”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川师委〔2017〕34号)。通知指出,全校师生员工要紧紧围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如何进一步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等有关各项重点工作开展学习讨论,学校党员干部围绕“履职尽责、担当有为”主题,学校教师围绕“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主题,学校广大青年学生围绕“成长成才、爱校兴校”主题,开展大讨论活动。学校微信、微博、易班工作站将联动推出有关话题讨论,学校主页网将陆续现刊载部分大讨论活动文章和有关报道。

以业为志,以校为家,力促个人与学校双发展

汪洪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预见,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教育要均衡发展,西部地区教育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教育要更高质量,学校硕博层次办学还应有更大作为。作为西部地区办理师范教育最早的大学之一,四川师范大学现在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那就是要培育更多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工作者和其他各类人才。现在学校开展双一流建设、硕博学位一级学科申报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都是学校发展征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学校上下戮力同心,抓好顶层设计和落地落实。

  《尚书·周书·周官》: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要取得伟大的功业,须有伟大的志向;要完成伟大的功业,须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作。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缺一不可。我们既要把个人的事业和志向结合起来,也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胜任愉快,身心和谐。

  有志者立常志,而非常立志。若朝三暮四,见异思迁,自然总以尾随为常态,后来居上者鲜,亦步亦趋者多。以志为业者,恐系少数。曾经的理想,常因现实的土壤,而缺乏放飞的翅膀。于是乎,唉声叹气,怀才不遇,抱着这种心态工作,自然是应付了事,差不多就算了,过得去就可以了,或曰,无非如此,吃苦何益?于是乎,对学校、学院发展漠不关心,对工作、学业漫不经心,自然无法心无旁骛投入工作,无法满怀热情对待师友,无法尽心竭力推动各项工作。

  此时,我们就当调整心态,抱持在其位谋其政、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理念,认真对待我们的工作,包括我们的工作单位、工作对象及相关领域与人事,抱持业精于勤、学成于思的理念,每日耕耘不辍,进取不休,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自然会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从而获得成就感、幸福感。假如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一种热爱,仅仅作为谋稻粱的手段,就非常容易怠惰,从而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靠岸心理、人未老心先衰的疲弱心理。这方面,我们自然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比如教师之中,评上高级职称就金盆洗手撒手不干了的,拿了课题就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了的,这种情况是有的。管理人员之中,也有人到中年就开始隐身让贤把活路都丢给年轻人干的,画地为牢自扫门前雪不越雷池别人事与我不相干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我把这种情况看作是“没有情怀”。由于没有学问情怀,没有学问与人生打成一片的志趣,学问在其看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于是乎不择手段,导致学术不端、诚信失范,或者目的已达到,手段已经多余,于是偃旗息鼓,十年不磨一剑,虽然人还在讲台上,但学术生涯基本已经终结了。由于没有管理情怀,没有管理即服务的奉献理念,管理在其看来,只是听将令服从差遣,而非发自内心服务师生,于是两副面孔两种态度,或者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情怀很重要。假如我们以业为志,就能把心中所想和手中所做统一起来,就能把工作任务和个人意愿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把工作效率提高,使工作效果凸显。当然,如果志向和工作实在不能统一,也可以遵从个人内心,不妨另择去路,而不必强扭苦瓜尸位素餐,自己不爽别人也看着难受。

  学校是我们的事业平台,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学校发展好坏,既取决于学校的发展理念和顶层设计是否科学,也取决于全校师生是否锐意进取和真抓实干。学校发展方向、方式的选择,既有办学历史的传承,也有现实政策的导引,需要我们审时度势,既要保持定力,发扬传统,扩大优势,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寻找突破。学校发展,仰仗师生;师生发展,依托学校。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如各行其是,而不同心合力,则师生失却平台,学校动摇根基,个人理想和办学蓝图都将黯然无色。如果我们以校为家,学校以人为本,各就各位,相向而行:教师认真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造就师者和学者的事业追求,承担以文化人,文以载道,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学校则争取政策支持(据笔者所知,学校这些年来一直在积极争取),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福利待遇,保障师生权益,开辟各类资源,提供发展平台,助推师生成长,那么四川师大必将获得更好更快发展,成为广大师生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作者简介: 汪洪亮,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边疆学术史、大学校史,在《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民国时期的边政与边政学(1931-1948)》等著作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