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期货合约无法满足实体经济发展

17.02.2014  16:40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和各项创新业务的推出,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然而不容忽视的事   近年来,随着金融衍生品和各项创新业务的推出,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然而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国内交易所标准化的合约,已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全方位风险管理需求,市场参与者不能使用标准化合约对冲各个层面的风险。
例如,生产的产品与标准合约品种不一致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国内期货市场存在诸多困难,现在钢铁期货合约品种有螺纹钢、线材,但是很多钢铁企业生产的是板材、管材,需要通过计算生产的产品与现有合约品种之间的相关性才能设计风险管理方案。有时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相关性无法清晰计算,造成企业无法通过国内期货市场对冲风险。农产品方面,一些比较小的农业生产主体由于资金量小、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也难以直接参与场内市场交易,价格风险不能通过市场有效管理。
此外,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目前的场内期货合约已经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金融衍生品和场外衍生品即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应看到,衍生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融领域的资本、货币、外汇、黄金以及商品领域的农产品、能源、化工品等基础产品市场相辅相成,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有效发现价格、满足投资需求、管理实体经济风险,为经济转型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由于衍生品市场的低成本、高杠杆、多品种、流动性强等特性,实体企业更多选用衍生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参与者的需求正是期货市场业务创新的机会所在,多层次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因此,从长远看,国内期货市场应当逐步转型升级为“场内场外、国内国外、期货现货、商品金融”交互融合的衍生品市场。未来国内场内交易所市场主要有交易期货、期权等标准化合约,场外衍生品则通过产品创设和产品定制等方式,引入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信用违约互换、担保债务凭证等新产品,满足企业更加多样化的风险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