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专家査有梁石室中学开讲座 分享5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10.12.2013  21:46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张瑾)“上课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学生无法理解的,如果老师讲得又不好,还不懂少讲一点,那只会让学生受罪。”“对考试成绩排名次,除了第一名高兴,其他学生都不会高兴,老师就是得罪了大多数。”……10日下午,我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査有梁教授,受邀来到石室中学文庙校区,与该校老师分享了自己5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讲上课:

      备课要三套教材来回比较,上课时5分钟左右要“换节目

      浅灰的帽子、红格衬衫,讲话声音洪亮语速很快,并习惯带着手势,说到激动之处,还会站起身来取下眼镜,甚至多次在台上用情景表演的形式陈述自己的观点……已经70多岁高龄的査教授谈起自己50年教学和研究的经验,依然充满了激情,妙语连连,让现场多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优秀的老师备课,至少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査教授说,假期中老师就应该把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备一节上一节是最笨的方法。

      査教授表示,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让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即一个问题想求通但又想不通,心里有话想说但又表达不出来,这就是“启发式”的教学,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同时,老师上课还应该听、说、读、写、议、辩、练、评交替进行,每五分钟左右就要“换节目”。“中学生对一个上课环节的注意力,只能集中4至5分钟,然后就容易走神,老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把握上课节奏。”査教授笑着解释道,“好比宋祖英唱的《辣妹子》好听,那首歌也只有三分多钟,要是唱半个小时,谁也受不了嘛!

      说考试:

      考试成绩不要排名次,只需公布全班的成绩分数段

      査教授主张老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考试的方式就要多样化,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等不同角度进行考试,并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如果实在要排名,也要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期中,都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

      “老师如果对考试成绩排名次,除了第一名的同学高兴,我相信其他同学都不会很高兴,这就得罪了大多数,我从来不得罪大多数同学。”査教授对在座的老师笑着说到,他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应该是个人隐私,老师只需要公布班上成绩的分布图,即各个分数段有多少人,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就可以了。

      此外,老师还要千方百计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增强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专门为一些同学出一套适合他们做的考题,来让他考好。“这时有人就会问,现在考好了,那高考怎么办呢?”査教授说,根据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只要老师坚持这样做,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他们高考时一样都能考好。

      写评语:

      评语是个“技术活”,一句话可能让学生“讨厌”几十年

      说到表扬与批评的技巧,査教授主张多肯定,少否定,“表扬五次,批评一次”,而且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最好都在私下进行。此外,査教授表示,老师给学生写评语其实也是一个“技术活”。

      “我当年给学生写了一个评语,说他‘爱运动不爱劳动’,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这个学生当上了教授,很有成就,但是前不久因为一件小事,还被他母亲骂说:‘当年査老师就说你,爱运动不爱劳动,几十年了都没改。’这让那位学生哭笑不得。”査教授讲述说,没想到自己当年无心给学生写下的评语,竟让他背负了几十年。而根据査教授的调查了解,不少人其实都记得当年老师给自己写过的评语,“那时候老师爱写什么‘思想有问题’、‘自以为是’等,多少年过去了,学生都还记得,并且说起都会对老师感到讨厌。

      査教授认为,老师应该多写积极正面的评语,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指出学生的缺点,怎样做到民主,让学生心服口服才是关键。

      为解决写评语这一“技术”难题,査教授还自创了一套“专利”,即采用“学生素质评价表”的方式来进行。该表首先列出十条经过同学们投票公认的“一个好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然后再让学生用“优、良、中、差”的等级来逐一自评,老师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真实表现再进行一次等级评价,让同学们从两种评价中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査教授说:“这样写评语既民主,又实事求是,学生几十年后回想起来都不会觉得冤枉。”(照片由学校提供)

      人物简介:

      査有梁,1959年毕业于成都石室中学,1963年至1979年,先后在成都七中、成都市教育局教育研究室从事教学与研究。198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和省社科院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研究。是四川省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社科院研究员。同时,还曾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1987——2002),北师大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被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石家庄等地教育研究部门聘为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