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坝故事——一个小山村的致富启迪

13.08.2015  15:57

  四川在线-绵阳频道讯   柳坝,龙门山脉尾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行政村,属江油市雁门镇管辖。柳坝有5个村民小组,245户村民,共722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大山深处的生活状态该是“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房屋四面透风、包谷土豆填喉”。可是走进柳坝后你会发现,这里人早已颠覆了那种传统的山区生活模式。柳坝的村民住着联排的小洋楼,进出有专门的公交车,每户人家不仅通了水、电、宽带,90%的家庭还装有太阳能。山清水秀的柳坝道路不泥泞,见不到垃圾和牲畜的粪便,更没有城里人无可奈何的雾霾。现在的柳坝村民,有城市人家的方便生活,更有“世外桃源”般的闲适恬美。柳坝人用自己的生活,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概念,用自身的变化,展示着国家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方向!走进柳坝,在发掘柳坝这个山区小村从贫穷到富裕变化过程中的故事时,你会发现,柳坝的成功其实并不神奇。只要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心系百姓,懂得借势而为,顺势而为,致富路上的所有困难都不会是问题。

   柳坝之变 江油大山深处的全面突围

  (记者刘成禹)8月12日,柳坝村村委会二楼,办公室窗外就是苍翠的群山,阵阵山风通过窗户吹在身上,凉爽、惬意。柳坝村村支书高万松和记者相向而坐,娓娓说起柳坝村的致富经和精准扶贫项目。

  过去的柳坝村,村民大多以分散居住的方式散布在柳坝的各个山腰、角落。贫穷一直是这里村民祖祖辈辈都必须面的现实。柳坝村的村民们说,多年以来,柳坝的主要收入来源分三类:一事外出务工,二是砍树卖钱、三是种地卖粮。

  这种情况,近年来一直在悄然改变着。2010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3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近一半;到2015年,全村外出务工人数已减少至100人。用村民们的话说:“家门口也能挣钱了,谁还愿意背井离乡,抛下妻儿老人出门受罪?”

  家门口也能挣钱,指的就是柳坝村的精准扶贫项目和产业。

  村支书高万松没有立即介绍村上的项目和产业,而是先介绍了村里的人居环境。“我是07年回到柳坝的,之前在外头包工程,算是村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在柳坝,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我们村的父老乡亲生活环境太差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要走遍全村,没有一天时间是走不完的。村民们也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简单的归纳,外出务工,在家吵架成为那个时候柳坝生活的主旋律。”

  柳坝人幸福生活的故事,当从村民的集中居住开始。2008年以前,200多户村民散居在云锣山下的各个角落,交通真的靠走不说,很多人家连电都不通,煮饭取暖烧的是柴禾,照明点的是煤油,网络宽带对于年龄大一点的村民,更是闻所未闻。靠山吃山,是村民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5.12地震之后,柳坝开启重建模式。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柳坝选择了统规统建的方式。国家重建补贴和香港红十字会的援建资金,解决了全村大部分的建房款。在加上村社干部耐心的工作,很多村民最终都决然放弃了祖屋,选择了统规统建。结束散居模式对柳坝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配套建设方便了,到08年底,全村村民告别了之前的土坯瓦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小洋房。紧随之后,通往每一个居民点的公路、自来水、电和宽带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也通到每一户村民家,柳坝村民的生活方式,开始天翻地覆的改变。

  住的问题解决了,口袋里没钱又成了大问题。

  “怎么办?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高万松说:“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本钱,我们就选择招商引资的方式。把企业引到家门口,通过几轮竞争,柳坝以独天得厚优势引进了第一个企业——灵芝种植项目。项目用地是村民流转出来的土地,项目的部分原料是柳坝山里出来的。所以说,第一个项目,基本上也算是靠山吃山。”

  口袋里有了启伙粮,算是尝到了甜头。柳坝村里又开始张罗发展新的项目。2014年,国家启动整村连片开发项目,柳坝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00万元。高万松说:“对于这笔资金,当时意见也不统一。这个时候,村支两委必须站在一个高度:既要用好这笔资金,又要让全村村民享受到这笔项目资金带来的红利。通过村支两委和村民、党员代表的商议,我们选择将钱投在村里的肉牛养殖项目,并采用合作社的方式运行的。到今年底,这个项目可为全村每户人至少可带来500元的红利。”

  灵芝种植和肉牛养殖两个项目给柳坝村返乡置业者提供了挣钱的平台,正在进行的石斛种植项目则开启了柳坝村民回乡创业的新天地。高万松说:“目前,石斛种植已经成功,我们期待这个项目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改变。”

  “村干部不是官,做事一定要会算账。划得来划不来必须算清楚,因为每笔收支都关乎村民的口袋和腰包。”在村委会,高万松给记者算了一笔全村的收入账。

  灵芝项目:占地70多亩,来年还要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建立灵芝深加工生产线。按照目前的情况,土地流转收益4.5万元,村民卖原材料收益25万元,工资收益100万元,该项目共为村里创造收益130万元。

  石斛种植项目:按照业内基本收益情况,每平方可收益700元,目前该项目共种植面积400平米,可获得收益28万元。

  肉牛养殖项目:按照目前的收益情况算,今年底每户可获得500元的分红。而且该项目还给村里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按照高书记的说法,稍微勤快一点,柳坝漫山遍野的青草都可为村民每一个人提供100元左右的收入,因为那些青草,就是肉牛最喜欢的饲料之一。

  高万松说:“以上是已经实现的或者即将实现的收益,还有几个即将启动的项目:1社的黄花种植项目、2社的药栀子项目、3社和5社的灵芝基地扩大项目等,都将是我们全村村民的钱口袋。我们还打算修建两个容量达900立方的沼气池,给全村村民提供煮饭等家庭生活用气,还打算引进一家企业,把我们的废渣废液变成有机营养液。”

  “我们有一个远景规划,就是除了建成现代农业基地,还要把柳坝变成休闲度假基地,这里的空气和水就是卖点。”高万松说:“今年春节期间,村委会准备开一个全村务工返乡人员的茶话会,我就想把这些在外头跑的、世面见得多的能人们集中起来,为柳坝的发展献计献策!”

   村民感悟1:现在的柳坝,柴草都能变成钱

  (记者 钟林)“我现在年纪大了,在外打工工作不好找,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钱,家里也照顾了,庄稼也种了,这都要感谢政府引进了这个灵芝种植项目。”今年已经57岁的李兴朝是柳坝村灵芝种植基地的工人,说起这个灵芝种植基地,李兴朝的脸上满是笑意。

  “我现在在基地打长工,一年可以挣4万多(元),我妻子遇上灵芝种植、除草、收获、晾晒的时候,还可以做做临时工,再加上土地流转的收入,一年也可以挣2万(元)左右,比以前我在外面打工的时候强多了。”李兴朝说,自从2013年灵芝基地建成,柳坝村像他一样年龄偏大不再适合外出务工的人都有了工作,甚至于老年人也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种灵芝劳动强度不高,做起来很轻松,70多岁的老年人都可以来做,老板工钱也开得高,男工80元一天,女工60元一天,只工作8个小时,一年轻轻松松就可以挣2万(元)左右,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遇上种植、除草、收获、晾晒这些时候,我们5组30多户人家都要来做工,忙不过来还要去其它组请人。”

  “除了做工挣钱,灵芝基地用的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流转土地可以挣钱,当初修建基地和现在扩建基地也用的是我们的原材料,我们的竹子、树木,甚至柴草也都可以变成钱,竹子(搭建灵芝大棚之用)可以卖800元一吨,耳棒(音,指种植灵芝所用的青冈木)可以卖600元一吨,连柴草(灵芝发菌时烧锅炉之用)都可以卖400元一吨,一年下来,就算不做工,收入也不低。”李兴朝说,以前柳坝村的老百姓都是自己种庄稼,人工、资金投入都比较大,日常管理还麻烦,效益又不高,遇上天时不好,甚至还可能亏本,但现在把部分土地流转用于种植灵芝了,不仅省心、收入高,而且人也轻松,“就算不干活,我们坐在家里也可以挣钱,这要在以前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村民感悟2:好项目,是干部们争取来的

  (记者钟林)柳坝的村民们无不对灵芝种植基地拍手叫好,但说起当初这个项目的引进,柳坝村委可没少费功夫。

  “说起我们村引进灵芝种植,也算是机缘巧合,最开始我们也没想到。”回想起当初灵芝种植项目的引进,柳坝村村主任唐天财记忆犹新。

  2012年,来自成都的三个老板找到雁门镇政府,表示想在该镇搞灵芝种植产业。雁门镇党委政府经过考察研究之后,打算把这个项目落户到该镇元坝村。不久,和村支部书记高万松一起到镇上办事的和唐天财听说了这个消息,一心想着要为柳坝村除肉牛养殖之外再引进一些项目的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机会,于是便主动找到这三个老板,邀请他们也到柳坝村去考察一下。

  “当时他们正在元坝村考察,而且已经打算把项目落户到元坝村,我和高书记去了之后,他们见我诚意邀请,同意再到我们村做个对比考察。” 唐天财回忆说,“结果来了之后,发现虽然我们村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乃至资源方面都不如元坝村,但我们村由于海拔更高,气候和温差都更适合灵芝种植,再加上我们态度十分诚恳,方方面面的前期协调工作也很到位,便最终决定把这个项目落户到我们村。”

  就这样,看似“机缘巧合”的灵芝种植项目被引进到了柳坝村,

  “柳坝村的土壤和水源基本没有污染,种出来的灵芝酸、灵芝多糖、腺苷等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国家标准,而且不含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品质十分高。”柳坝村灵芝种植基地的负责人龙先生说,之所以选择到柳坝村建立灵芝种植基地,是由于柳坝村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温差条件,此外,柳坝村委的支持也是他们选择落户此地的重要原因。

  “柳坝村委对我们这个基地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各项工作也都做得很踏实,让我们很放心,我们也愿意继续在柳坝村扩大种植规模。现在,柳坝村(灵芝种植)基地的年产值大约是两、三百万元左右,未来5年,我们争取达到年产值千万元左右,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要在柳坝村建设深加工厂,把柳坝村的灵芝基地打造成一个灵芝产业链。如果当地老百姓想自己种植,我们也愿意免费提供技术,带动百姓增收。”

   村民故事1:挣钱顾家两不误,柳坝“牛人”何文刚的回家之路

  (记者 郭文丹) 今年四十五岁的何文刚是江油市雁门镇柳坝村的村民,2008年以前他还是一名带着妻子一同南下打工的“打工仔”,现如今,他已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养牛能手”,在村里的“鑫犇养殖专业合作社”担任养牛技术顾问一职。在他的悉心照顾下,村养牛场的牛儿们吃得香,长得壮,价钱自然卖得好。

  何文刚是柳坝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成年后一直和父母、妻子、女儿一起生活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小村里。为了生计,2002年何文刚决定和妻子南下打工,不得已将刚刚读一年级的女儿留在柳坝,托付给父母亲照顾。何文刚与妻子先去了广东的惠州,后来又辗转到了东莞虎门,在一家生产电路板的企业工作,直到2008年地震。

  “当时地震的时候,我们在广东没有什么震感,知道四川是重灾区后,心里非常的焦急和担心,担心家人有没有受伤,担心父母亲和女儿万一受伤了没有人照顾,可怎么办才好。”何文刚说道。

  地震过后,因家里受灾严重,08年年底,何文刚与妻子便辞去东莞的工作回到家乡,着手修房子一事。2009年3月,新年刚过,新房子也基本修好,就在何文刚想和妻子一起再出去找份工作,继续打工。这时,村支书高万松敲开了何文刚家的门,告诉了他村里即将建一个肉牛养殖场,问他愿不愿意留在村里养牛。

  何文刚说,他当时回家原本只打算修房子,并无留在家乡就业的想法。但是听到高书记说,柳坝村要建一个大中型的养牛场,还要成立专门的农业合作社,并且有专门的畜牧、养殖方面的专家免费来村里进行养牛方面的技术培训,要是能留下来工作,每个月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年底的时候还能分红时。何文刚在心里默默的算了一笔账,他在东莞打工时,每月工资大约3000元,除去日常开支,每月也就两千元左右的净收入,如果能在留在村里工作,每月也有两千二百元的工资,虽然比在外打工少一些,但胜在这工作就在家门口,每天都可以回家,可以亲自照顾女儿和老人。

  “2002年我刚去广东打工的时候,通信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尤其我们村那时候很落后,全村只有小卖部里有一部公用电话,每次和家里联系,要先打到小卖部,叫乡亲喊家人过来接电话,非常不方便,加上工作忙,有时候一两个月才和家里联系一次。”何文刚说,“女儿学校离家远,为了读书就住在学校,家里两个老人都已年迈,难免有时有所疏忽。”何文刚说,就是因为那些年他和妻子在外打工,女儿眼睛偶尔看不清,却没能及时的发现和治疗,最终落下了弱视的毛病。

  为了家人,也因为看到家乡未来的希望,何文刚决定要留在村里工作。他第一时间去报名参加了“鑫犇专业养殖合作社”的第一期技术培训,并通过最终的考核,得以在“鑫犇养殖专业合作社”上岗。

  经过六年的时间,现在何文刚已经是“鑫犇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业务骨干,从养牛场里小牛犊的选种、饲料的配方、到每一头牛出栏都是何文刚一手负责。“我们养牛场给牛吃的饲料,由白酒糟、青草、玉米面等物按比例调配而成,纯天然无污染,这样我们的牛肉质特别细嫩多汁,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肉牛都是供不应求,每年都能出栏肉牛好几百头。”

  现在,何文刚谈起如何养牛已是经验丰富,“养一头好牛,选种是关键,我们牛场的小牛犊是花了5000元从内江买来的,这个品种的牛半年就可以出栏,比起别的牛,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关于牛棚的温度也是大有学问,26摄氏度的温度最合适,用何文刚的话来说,就是“最肯吃肯长。”

  为了照看牛棚,防止发生意外,造成损失,何文刚晚上住在养牛场,随时照看。他自己却不觉得辛苦,“这比起以前在外打工好多了,在外打工每天至少得工作12小时,经常要加班,一天14个小时也是有的。现在,我每天只需要把要做的事做完就好,工作时间非常灵活,也轻松。”

  目前,何文刚的收入也从09年的2200元涨到了3000元。他还在自己家里还养了十多桶蜜蜂,几十只土鸡,这些农副产品一年大约收入二万多元。何文刚说目前已经在寻思自己创业了,打算明年好好做准备,争取在2017年和家里人一起也搞一个养牛场,计划初期养25头,每头牛就算只有2000元的净利润,一年的纯收入也在50000元以上。

  “今年9月,我女儿就读大二了,我希望我能再多挣些钱供女儿读书,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我很有信心把这个养牛场办起来。远期还可以请工人一起加入,养牛致富,这就是我的理想。”何文刚对未来满怀希冀。

   村民故事2:电视上得到的致富经,党员何学敏种植石斛的创业故事

  (记者郭文丹)柳坝村石斛种植示范点的带头创业致富人是党员何学敏。在种植石斛以前,在南方的建筑工地做了十几年的工,去过,云南、贵州、上海等很多地方。“虽然在外打工收入也可维持一家子人的生活,但是我今年已经五十岁了,身体不如年轻的时候有力气,所以就想在家里做点事情,既可以赚钱又不用太辛苦,还可以照看家人。”何学敏说。

  动了回家的心思之后,何学敏便和村里的几个老朋友寻思发展个什么产业。正巧,有一天村主任唐天财在家看电视,看到陕西农林卫视上正在播放关于石斛种植的节目,唐天财看完电视,便把石斛种植的事放在了心里。

  随后,唐天财去找村支书高万松说了说石斛种植的想法,高说,13年的时候村里规划过中药材种植的项目,因为几方面的原因后来搁浅,没有成功落实到地。这次,村里的村民有兴趣、想致富,不管有什么困难,也一定要把石斛种植的项目成功落实下来。

  于是高万松、唐天财、何学敏几人上网多处查找关于石斛种植的资料。石斛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以其茎入药。《中国药典》中讲到: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增强体质,降低血糖,民间称其为“救命仙草”。然而,石斛适合生长在海拔900米—1200米,气候温暖、湿润并且干净、无污染的地方,对生长环境非常挑剔,不易种植。

  柳坝村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地势群山环抱,山上的植被茂盛,盛产野生重楼、天麻等药材。无论是海拔、气温、空气湿度,柳坝村的自然环境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石斛。这一点,让想种植石斛致富的唐天财等人喜出外望。

  2014年5月,高万松带着唐天财、何学敏、张显强、刘洪礼、何学锐五人,到成都市新都区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考察石斛种植项目。他们在进行过多次的市场考察、种植项目考察之后,最终,唐天财、何学敏等五人决定和该公司签订石斛种植协议,对方提供石斛种苗、种植技术,并且以约800—1000元每公斤鲜条的价值回收。

  2014年年底,在柳坝村两委的支持鼓励下,以唐天财、何学敏等党员干部带头的5户大户联营发展石斛产业,最终落户柳坝村,村里免费为他们提供石斛种植示范点400平米。第一年,石斛种植总投资28万元,以合同价800元每公斤计算,年产值可望实现30万元。

  目前,柳坝村400平米石斛种植示范点已长起了郁郁葱葱的石斛幼苗,“石斛可分为黄草、金钗、马鞭等数十种,铁皮石斛为石斛之极品,它因表皮呈铁绿色而得名。铁皮石斛为兰科多年附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不耐寒。我们这个示范点的种苗全部都是铁皮石斛。”何学敏向记者介绍。

  刚刚开始种植,何学敏说,他们几个人还都是新手,但是好在成都的种苗基地一直和他们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果有大量死苗等情况,他们马上会派技术人员过来。经过这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何学敏等人也对种植石斛有了些许经验。

  “以前的石斛种植之所以不易成功,还是没有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方法,我们柳坝村的自然环境适合石斛生长,并且在栽培基质选择树皮、锯末、菌种废弃料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而且,这个基地四面通风,没有阳光直射,我们每天使用电动喷雾均匀的给石斛水分,保持种苗和栽培基质湿润。”何学敏说着石斛种植,也颇为高兴。

  今年还是柳坝村石斛种植示范点种植石斛的第一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年,说起对石斛种植付出的精力和投资,何学敏、唐天财等人都觉得苦中有甜,有希望有期待,这样,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才会有惊喜。

   相关链接:

   扶贫之路,江油走在前头

  按照国家贫困标准计算,江油境内有77个贫困村、23680名贫困人口。

  截至2014年底,江油全市扶贫开发累计修建乡村道路341.73公里,其中水泥路99.73公里,泥结石路135公里,改扩建107公里,解决了贫困村2万余人的行路难问题,96%的贫困村通了公路;新打人、畜饮水深井110眼,铺设饮水管道27500米,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1914人,饮水困难牲畜11764头;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1175平方米;农户基本建设实施农户9940户,五改三建改厕36033平方米,其中:改圈43716平方米,改厨45652平方米,建沼气池848口,建院坝80514平方米;新建蓄水池471口,新建引水渠123.584公里,维修山坪塘111座。长期以来影响贫困乡村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行路、饮水、用电、上学问题在贫困村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增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2年至2014年,全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中央、省级专项扶贫资金1981.4万元,绵阳市级专项扶贫资金21.6万元,本级专项扶贫资金3000万元(山区、丘区发展资金每年1000万元,2014年起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扶贫开发年均投入增长年均30%以上。三年来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贴息贷款、劳务培训扶贫项目,全市累计建成该项目新建滚水坝2处,漫水桥1座,村道13.3公里,硬化道路6.8公里,维修村道11.8公里;铺设管道1公里,新建蓄水池22口,新建灌溉渠系17.5公里,新建河堤5.3公里,新建香菇种植大棚91亩,种植香菇119万袋。新建1500亩猕猴桃种植园及园区内配套的生产便道20.66公里、灌溉管道20500米等设施;新建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饮水设施27500米管道,维修水渠9500米及村道3200米;贷款贴息两企业、五乡镇共计43万元,完成各类培训4460人。

  2013年六合、石元乡共八村实施整村推进跨年度项目建设,项目区总投资2683.97万元,整合资金1289万元,占总投资48%;扶贫项目总投资1394.97,占总投资52%,其中:省级财政资金700万元,占扶贫项目总投资50%;县级财政资金100万元,占扶贫项目总投资7%;群众投劳折资(含农户自筹)594.97万元,占扶贫项目总投资43%。项目共计建成猕猴桃种植园区1720亩,预计挂果后将带动1255户3560余人致富。

  2014年在雁门、重兴、云集、敬元4个乡镇8个村投入专项扶贫资金800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场一个,核桃、苦李子种植园各200亩,硬化道路15.9千米。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改善敬元乡沐水村、潮阳村,云集乡牛郎村、洗脚村等700余户3000余人出行难的问题,使雁门镇柳坝村、斑竹园村、重兴乡大石村、白土村等980户3000余人年纯收入增加800元。

  2015年全市扶贫开发项目区总投资3938.6968万元,整合资金1765.7万元,占总投资44.8%;扶贫项目总投资2172.9968万元,占总投资55.2%,其中投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734万元,用于敬元乡、方水乡、枫顺乡、河口镇、文胜镇、重兴乡、含增镇、香水镇、永胜镇、武都镇10个乡镇13个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