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消弭“狗肉节”
然而,今年的“荔枝狗肉节”,格外“热闹”。临近夏至,来自全国各地的爱狗人士自发聚集玉林,对屠狗、贩狗、食狗等活动展开一波又一波的谴责和抗议,呼吁当地民众不吃狗肉、取消狗肉节,并称之为“舌尖上的罪过”。在“食狗”与“护狗”的博弈中,还发生多起摩擦冲突事件;玉林,一个广西东南部的小城,就这样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实际上,早在2010年,玉林“狗肉节”已被国内一些动物保护组织“盯上”了。从那开始,质疑就再未断过。2011年至2013年,若干公益组织自发组成了抵制者,开始到玉林抗议;2012年,一名爱狗人士在堆满狗肉的桌子前下跪,“向狗谢罪”一度引发网络热议。2013年,西方媒体开始参与玉林人吃狗肉的报道。进入2014年,爱狗人士乃至@陈坤、@杨幂等明星更是从五月初开始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媒体传播抵制活动,5月1日至6月23日10时,新浪相关微博就达到330万条,相关媒体新闻越来越多,玉林的狗肉节终于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酿成了一个公共事件。
面对愈演愈烈的舆情态势,为缓和外界对立情绪,当地在有些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夏至之前,广西玉林一些狗肉店遮掩门牌上的“狗”字,避免刺激爱狗人士。5月份,玉林市有关部门提前一个多月开展了包括狗肉在内的肉品安全专项联合整治,数家违法经营狗肉的餐饮单位被取缔。另外,还有十几家经营狗肉的餐饮单位因舆论压力自主停止经营狗肉。政府有关部门初步统计,6月16日之前市场上狗肉的销售量已经大幅减少。
“这是一种阶段性的胜利”,有动物保护者对此表示欣慰。然而,面对内外的多重压力,当地人士的抵触情绪也在积蓄,有商贩愤怒反问道,“不让卖狗我怎么生活 ?”“不让吃狗肉,鸡肉、猪肉最好也都别吃”。有本地市民也表达了反感情绪,“我本来不吃狗肉的,他们那样干涉我们,我今年偏要去过狗肉节”、“越挨骂越要过节”。也有外地食客表达了不满,“我们又没违法,为什么要显得是偷偷摸摸吃狗肉?”
那么,狗肉节,该抵制吗?
据悉,广西玉林人素有吃狗肉习俗,“夏至狗,无路走”,每年夏至,当地民众习惯于聚在一起食用狗肉,渊源已有数百年。“这是我们地方习俗,吃狗肉是我们的权利”,这是玉林市民普遍看法。此外,有本地网友提到,“容易被媒体忽略的是,‘荔枝狗肉节’其实也是个'吃的节日',除了狗肉,还有甜美的荔枝。”不少网民也支持了这一“权利说”,“我不吃狗肉,也不反对别人吃”。
但动物保护主义者看来,似乎沿街刺眼的屠宰场面,市场上热闹的售卖,餐桌上人们大快朵颐,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一些人士指责“狗肉节”私屠乱宰造成的野蛮和血腥场面,给社会风气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容易造成阴影,“狗是伴侣动物不应食用”、“狗肉节不符合当今世界尊重生命、倡导文明的历史潮流。”有专业人士还举例说,“现在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禁食猫狗等伴侣动物,显示人类对动物朋友的尊重和感恩。”
尽管爱狗人士和“吃狗传统”捍卫者都手握“真理”,却都无法有效说服对方和围观者;吃狗还是不吃狗,其实迄今都没有在激辩中形成共识。在新浪网展开的“你怎么看待吃狗肉?”网络调查中(78017人参与),吃狗肉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占38%,31%,此外, “没意见”选项也获得24000多票,占31%,观点分歧不可谓不显现。
面对舆论场的纷争喧闹,主流媒体也频频发声。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文明的解决方案,决不是从自己的价值偏好出发,“你标榜‘爱心'‘文明',他自居‘权益'‘人权',彼此妖魔化。”人民日报法人微博【你好,明天】栏目也发出“学会表达、学会协商,避免将文化冲突变为社会冲突”的呼吁。
最近,“狗肉馆老板娘不堪爱狗人士骚扰和威胁停机”、“食客嘴巴被打出血”的新闻颇令舆论反思:当一些“护狗”行为异化逾越法律底线,呼吁依法理性文明表达诉求的声音纷至沓来。有网友表示,“爱狗是一种好的行为,但应该理性,应该以正当的方式表达意愿”。
《扬子晚报》刊文重点提醒,“狗肉节之争不能陷入情绪化对抗”。
消弭舆论分歧,也离不开公共部门的努力。《环球时报》文章认为,狗肉节风波凸显中国社会处理内部纷争之不成熟,“我们的法制观念尚很淡漠,往往把人多势众当成合法性的重要来源。警方在面对‘众人违法’时,也常会出现执法的犹豫。”有网民也评述说,在没有统一共识的情况下,维护公共秩序和个体权利,法律的约束不能缺位。玉林一些狗肉馆挂出的“我们爱戴荔枝狗肉文化,更爱戴法律”横幅,就吸引了大批民众围观。
2011年,延续了600多年的浙江金华“湖头狗肉节”因备受指责被叫停,玉林成了中国少有的还保留了“狗肉节”的城市。当前,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社会观念极为多元,公共领域的文化碰撞难以避免。面对不同意见的交锋,可谓“有理不在声高”,以理性的表达参与公共议题,才能尊重权利和法律的边界,才能避免演化为一种社会的敌意和冲突;让公共参与,真正成为社会调适、社会文明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