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架“金桥” 四川巴中金融扶贫愿景描摹

30.12.2015  11:44

 

  远山如黛,小山似簪,翠竹溪流,雾霭流岚。虽然有以大巴山红叶为依托的如幻美景,但层层大山却成为阻隔这里人们脱贫致富梦想的障碍。

  对巴中市南江县光雾山镇铁炉坝村村民覃久根来说,儿时的记忆都枕在那栋面水靠山的老屋里。“但它已经太旧了,阴暗潮湿,屋顶的灰瓦也有许多开了裂。”作为乡村民宿翠竹园老板的他,此刻正坐在自家新建的576平方米的两层小楼里,向记者讲述着被金融扶持所改变的今昔,“这是用向信用社申请的20万元贷款建起来的。”如今这幢有13间客房的小楼已成为具备餐饮、住宿、棋牌功能的民宿,在今年的红叶节期间,覃久根一家凭此收入12万元。“为了能更好联通外界,富裕起来手里边有了结余,我们还修起了那座小桥。”覃久根指了指不远处河边那座能通汽车的混凝土小桥,十几米的桥身连接的不仅是外面的精彩,金融的扶持更构筑起一个农家的致富梦。

   缘起:金融要有新作为

  “金融人要带着责任,推动金融同经济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人行巴中市中支行长陈学建说。巴中是国家重点扶贫区域——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核心区之一,所辖三县两区均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农业人口303万人,占比79%,巴中的居民、农户收入低,GDP总量在四川排倒数第三,全域扶贫攻坚力度十分艰巨。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结合全域扶贫工作实际,探索出"政策导向引路、普惠金融筑基、信用体系搭台、产品创新唱戏、平民教育助力、示范工程带动"六位一体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新路径。”陈学建告诉记者,秉承不让一户居民、农户掉队的理念,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齐心协力,主动作为,形成政府主导、人行牵头、部门配合、金融机构参与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2012年以来,巴中共释放扶贫资金5.37亿元,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累计获得支农、支小再贷款49亿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中市信贷投放规模不断加大,结构也不断优化。截至2015年10月末,该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08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94%,人民币贷款余额452亿元,较2011年末增长1.9倍,增速连续19个月在四川省保持第一。与此同时,区域脱贫步伐不断加快。2012~2014年,巴中市减少贫困人口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

   创新:金融要有撬动力

  巴中市南江县正直镇长滩村,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示范基地——四川七彩林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苗圃里,层林尽染的中国红枫让这里呈现出浓浓秋色。

  “我们就是要让当地老百姓最大程度地从事农业,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增收致富。”七彩林业副总经理曾德光对记者讲出他的企业理念,那就是通过产业的保证,让农业产业做大。七彩林业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彩叶苗木品种开发、生产、销售的规模化苗木科技公司。2013年,七彩林业进入该村,流转土地1200余亩,建立科研及苗木培育基地。七彩林业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经营权,与农户签订苗木回购协议,农户既可自己种植苗木,由公司回购获益,也可不参与种植,由公司统一管理,在年底分红。这样的产业模式运作,离不开被称作“巴山动力”模式的支农再贷款+“银行+公司+基地+农户+政府基金”的“1+5”创新金融模式的支持。

  “我们利用人民银行提供的支农再贷款,为当地流转土地进行种植彩叶苗木的农户进行信贷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七彩林业信用、南江县林业发展担保基金为保证,地方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风险,采取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模式,开拓金融扶贫新方式。”巴中国开村镇银行行长夏长彬告诉记者,截至2015年11月,七彩林业完成1400多户农户、约4800亩土地经营权流转,当地一般农户户均年增收3100元,专业大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

  “最直观的实践效应是融资综合成本得到切实降低。”人行巴中市中支副行长罗洪波对记者介绍,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低于其他同类贷款1个百分点,且没有中间费用。

   保障:信用体系来助阵

  对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村民闫玉华来说,家庭年收入从1万元跃升到7万元并不仅仅意味着数量上的改观。“家里5口人,原来只靠我一人在外打工。我从农信社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作为信用贷款无须抵押,年利率只有4.75%,因为有财政贴息的扶持,所以基本不用给利息。”如今既开办农家乐,又从事家禽和葡萄种养殖的闫玉华正在和家里人憧憬着将生产的产品放到电商平台上,通过拓展产品销路增加家庭收入。

  人行巴中市中支紧贴市情,建设起“信用体系建设+金融惠农服务+连片扶贫开发”的贫困地区特色体系。该行明确以“两库两网一平台”(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巴中信用信息库、巴中金融网和巴中市网上融资对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二户一主体”(有金融需求贫困户、巴山新居住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切入点,建立起信用体系建设与金融惠农服务、金融扶贫开发联动共推的工作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和政府资源汇聚,支持有信用、有市场、有潜力的农户、小微企业等经济主体发展。

  “同步小康、加快发展”,这是巴中提出的扶贫愿景,虽任重道远,但在金融的全力支撑下,这一愿景正在逐渐被清晰地勾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