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警方出动3架无人机监控庙会人流动向

18.03.2015  11:32

视频侦查大队民警通过天网监控追踪嫌疑人。

从侦查小组到天网配侦中队再到视频侦查大队,三次易名的“正名”之路——

3月16日,成都市天回镇金华寺上空,3架无人机正在盘旋,通过无人机装载的“眼睛”,金牛区视侦民警得以实时侦查监控庙会的人流动向。

不同于其他民警,视侦民警更像“IT极客”:躲在幕后,从天网监控系统收集到的海量视频中,揪出犯罪嫌疑人的身影,拼凑目标人物的活动轨迹。记者近日走进我省最早一支视频侦查大队——成都市公安局金牛区分局视频侦查大队,揭秘其如何从小组到中队再到大队的三次易名之路。

视频排查助力抓悍匪 专业视侦重要性初显

金牛区早在2006年就开始进行第一期天网建设,2009年推进第二期。

天网监控是新生事物,开始没有专门警种与之对应,2006年至2010年,天网监控员都是派出所的临聘协警。”成都市金牛公安分局视频侦查大队副大队长朱詹透露,当时整个分局负责管理天网监控的正式民警只有一人,“天网监控的应用水平不高”。

转折出现在2012年。

那一年,成都接到通报——枪杀武警的重庆悍匪周克华“买了来成都的长途汽车票,极有可能在成都”。接报后,成都市加大排查力度。海量视频每天从各大车站汇聚到公安局。“但要在里面寻找符合周克华体貌特征的影子,仅靠原有的刑侦力量,无异于大海捞针。”朱詹透露,情急之下,成都市公安局紧急抽调各分局近百名天网监控员监控视频,整整找了一个月。

尽管后来证实周克华没来,但专业视侦力量的重要性首次体现。2012年2月,金牛分局开始探索组建成都首支视频侦查小组,包括朱詹在内共5人应召入组,小组成员平均年龄23岁。

由于条件局限和认识不足,小组一开始并不受重视。“办公场地是一间小会议室,淘汰下来的笔记本还时常死机。”朱詹说,当时感觉不像专业警种,更像个兴趣小组。

摸索前行屡屡建功 配侦中队升级大队

尽管建功立业欲望强烈,但作为新警种,如何发挥作用,作为副组长的朱詹当时也两眼一抹黑。

在一次与派出所民警的闲谈中,小组成员得知扒窃案件取证难,导致抓到小偷后只能放人。经商量后,大家决定第一单就从反扒开始,利用天网取证。

经过部署,办公室内,5个人“连吃饭都盯着公交站探头”,嫌疑人很快被锁定,小组迅速通知便衣警察抓人。正当大家准备庆功时,派出所传来的结果却依然是放人——“还是证据不足,缺乏嫌疑人最后下手的瞬间和受害人证言”。

这时,5个人才意识到搞视频不仅要会看,还要和办案民警一起思考侦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什么补什么,经过20多天完善,小组最终总结出整套反扒打法,一举逮捕19名嫌疑人。2012年8月,小组正式升级为天网配侦中队。

升级成功了,但“配侦”两个字还是让组员心堵,“一心要拿掉这两个字”。

2012年9月,金牛区一小旅馆突发大火,消防员灭火后发现废墟中躺着一具女尸。女尸手脚被捆绑,颈部有明显勒痕,胸部及大腿上有锐器伤,明显系他杀。但由于现场痕迹及物证因扑火时大量灭失,传统侦查手段陷入困境。

这一次,配侦中队开始与刑警大队首次合作。

还原受害人活动轨迹,成功锁定2名嫌疑人。根据技术分析,警方获得了嫌疑人相关身份信息和居住地,并最终在西安将两人抓获。破案后,警方才发现,这两人竟是先后跨四省杀四人,犯下5起抢劫案,并在云南2次分尸的公安部特级通缉犯。

由于在案件中的出色表现,天网配侦中队再次改名。2012年底,视频侦查中队的字样出现在了朱詹的聘任书上;2013年初,中队再次升级为视频侦查大队。

反侦察手段再升级 未来将向大数据方向发展

从中队到大队,一字之差的背后,是从部门架构到人员编制“天翻地覆”的变化。

金牛公安分局文件首次明确,天网的维护与管理由视频侦查大队负责。为此,大队专门成立了管理中队,每天专人对天网点位进行巡控,除了定期修剪遮挡树枝,对点位之间的盲区是否过大、新的治安热点如何覆盖等问题,还要给出专业建议。此外,大队还下辖案侦中队、防控中队,并将派出所100余名天网监控员全部收编。

但队伍壮大的兴奋劲一过,如何提高队伍素质,让副大队长陈诚着急上火。

90%的天网保存时限只有7天,根据要求,视侦民警必须在3天内把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弄清楚,为纠错留足补救时间。

陈诚透露,视侦过程异常枯燥,有时为了几秒的可疑细节,翻看的视频甚至长达10多个小时,“眼睛痛了还不敢滴眼药水,怕眼睛花”。通过培训,可以熟练掌握快速查找、突破盲区等破案要领,但需要三个月以上的培训。“现在嫌疑人反侦察意识都很高,作案时经常换穿不同衣服,墨守传统视侦手段,很快就会跟不上形势。”随着案侦经验积累,朱詹说,破案的途径已不仅限于看视频,正在向大数据过渡——目前金牛分局正在考虑与供水、电力、燃气共享数据,“从小区水电气表超高的用户中,排查小区制毒嫌疑人”。

刘艳 本报记者 刘宏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