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木村小变迁记

23.01.2014  16:43

  这里曾经只有一个老师、31名学生;如今,这里已经有七名教师、104名学生。这里,曾经面临撤并;如今,这里人声鼎沸,书声琅琅。

  枫木村小距离涌兴镇五公里,一条蜿蜒的公路通到学校门口。初到枫木,映入眼帘的是简陋的一楼一底的教学楼、六间教室。学校无水,教室无电,没有校门。唯有依然飘扬有空中的五星红旗、张贴在学校最醒目的墙壁上的老师们手工剪裁的“诚实、文明、乐学、活泼”的校训和不足5平米的办公室墙上老师们自写的毛笔字:“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在冬风萧瑟中,让人心里振奋。

  王雪峰, 渠县 三汇人,今年32岁,2004年7月毕业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化学教育系,毕业后曾当过代课教师、电脑绘图员。2011年,通过公招教师考进教育系统分配到枫木村小学。虽然,在枫木村小,只有短短的两年时间,但个中滋味或许只有她自己才能体会。当初,王雪峰带着新奇到涌兴二校报到,令她失望的是,学校居然把她安排下了村。初到枫木,眼前的一切让她心里顿生一种挫折感,犹如掉进了冰窖:凄凉的校舍被过尺长的杂草环绕,教室外墙上长满了野草,楼顶漏雨,操场是没人耕种的荒地。有几间教室被附近农民堆放柴草,到处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厕所是危房,生怕屋顶的瓦片及砖头掉下来砸到学生,学生们多是到附近的农户家里去上厕所。

  更为艰难的是,这里原来的两名代课老师外出打工了。王雪峰知道,如果她不在这里,枫木的孩子们将面临失学了。学校只有她一个老师了。一个老师,31名学生,幼儿班18人、一年级13人。初次登上讲台,就面临着复式教学。这怎么教呀,王雪峰脑里简直是一片空白。

  教室外面,期待已久的家长用探寻的眼光上下打量着这位新来的老师,跟她微笑点头。教室里,31双渴望知识的目光齐刷刷的落在她的身上!王雪峰握住校长胡建国的手:“我是农村人,我一定会克服困难,在这里扎下根来!”她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就这样,王雪峰,一个年轻的女孩,为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寂寞,选择了清贫。

  枫木是典型的“一校、一师、一班”的“三一”学校。村小没有住宿,王雪峰暂住在中心校,中心校到村小虽然只有两公路,但却是泥泞小路,下雨天只能穿水鞋。中午带饭吃,饭冷了到老乡家借点开水淋在上面热了将就咽下去。王雪峰既是主任教师,又是两个班的班主任老师,既是科任老师,又是生活老师。

  别看王雪峰一个老师在学校,工作起来却是有声有色。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什么作息表、课程表、周工作安排表,安排得井井有条。学生档案、学校公物、报刊图书、教具器材管理有条不紊。学校各种计划安排得细致合理。学校每年举行六一汇演、冬季运动会、元旦晚会,别看这里是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一点不逊于中心学校。翻开学生作业,可看出红色笔迹,无论是改符号,还是评价意见都一丝不苟。作业批改记录、学生家访记录、学生成长记录等各项记录齐全详实。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学生的手工制作、表扬与警示、学生的作业展,每一个细微之处,无不透视出王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哪个学生迟到了,她得了解原因;哪个学生生病了,她就不由分说背上孩子就上医院;哪个学生成绩下降、或情绪滑动了,她又得踏上崎岖的家访之路。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许多孩子都是隔代管理,孩子们要么是性格孤僻,要么是学习波动大。在村小当老师,教给学生知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班上有个学生叫晏小燕,经常不完成作业,性格非常内向。而且深冬了,还穿着凉鞋来上学,衣服也很单薄,冻得全身直发抖。这是怎么回事?王雪峰心里拧得很紧,“31名学生就是我的31个孩子呀,哪一个出现什么问题我都放不下心!”在一个冬天的傍晚,寒风凛冽,王雪峰步行近七公里,终于来到晏小燕家。原来,晏小燕父母离异,父亲在外又喜欢赌博,几年三年没有回过家,也从未向家里寄过一分钱,更不用说管家里的孩子了,孩子跟奶奶在一起生活,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当看见王雪峰拎着从亲戚家收集来的旧衣服站在家门口时,晏小燕扑在王老师胸前放声大哭起来:“王老师,你比我妈妈还关心我、疼爱我,我要好好读书,长大了也要像你一样”。这是王雪峰才当老师第一学期发生的事,王雪峰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听了这话,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也正是在这一刻,更坚定了她扎根枫木、奉献青春的信念。虽然清苦,但从孩子们在一起,值!

  王雪峰和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不定时给孩子们过生日,开生日Party,小寿星化了妆,戴着生日帽,在一大群同学们面前许下自己的生日愿望,然后开始分吃蛋糕,唱生日快乐歌、跳舞。留守学生留守不再孤独。

  秋去春来,转瞬一年过去了。燕堃月老师来了,王英老师也来了。2012年9月开学,枫木由两个班发展到幼儿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共三个班级,教师由一人增加到三人,学生人数上升至56人。枫木,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王雪峰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周末,或者课余,总能在田边地角看到她们家访的身影。她们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走过荆棘小路、稀泥巴小路。不知跑过多少路,磨破多少次嘴皮。2013年6月下旬,气候异常炎热,很多学校都放了高温假,王雪峰、燕堃月、王英利用放假的空档,对全校五十多名学生家庭进行了了集中家访,三天下来,人黑了一圈,王雪峰脸上甚至还长出了久违的痘痘。2013年9月,枫木村小两次壮大,成为了从幼儿班到小学六年级共七个班级、104名学生的完全村小。

  马云莉来了,王雪梅来了,王凤来了,王飞龙来了。七名女教师,伊然枫木村小七个开心的仙女,六人住中心校,王雪峰一个住在住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枫木,真正成为了涌兴这一方土地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人家说我们是七仙女下凡,我说我们是七仙女下山”,作为一个90后、才22岁的年轻人,燕堃月如是说。第一次来到枫木,燕堃月几次伤心地落下了泪,怎么也笑不起来。刚从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就考上了教师,心里正兴奋呢,但村小的艰苦现实,但让她一度无法适应。看着孩子们期盼的目光,她调整情绪,很快进入了角色。她常常从网上下载一些歌曲和舞蹈,然后进行改编,再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操教给孩子们。每天上午课间操,很远便能听到学校里传出欢快的韵律操歌曲。不久,同学们就喜欢上了这个活蹦乱跳的小老师,下课总是屁颠屁颠的跟在燕堃月身后,老师长老师短的喊个不停。一年半了,当初那种失落的心情早已不在,现在,哪个学生不开心总会来找这个知心的大姐姐聊聊天,哪个女同学头发乱了也来请这个小老师帮忙系好。上课了,给孩子们上课;下课了,跟着同学们一起跳绳、捉迷藏、跑操。我问燕堃月:“小小年纪,你在枫木习惯没有?”燕堃月红着脸笑了笑,没有回答我,看得出,她是快乐的,也是幸福的。

  马云莉经常走到学生中间,问寒问暖。学生肖凤兰常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经济十分困难,马老师不仅想方设法请求学校给该生减免费用,而且还无偿地给她提供学习用品;王凤班上一名学生,在学校旁边村里小店里偷零食,被抓个正着,该生还面不改色、理直气壮的说没有偷。王凤没有把这件事情公布出来,而是把他单独喊到一边,用一些具体事例告诫他“从小偷针,长大偷金”的道理,言辞恳切,经过一个小时的耐心教育,该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悔改。自那以后,该生不仅改正了不良习惯,而且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进步了不少。学生平时犯错误,王雪梅从不粗暴训斥,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班上一个男同学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老是惹事生非。王雪梅并没有训斥他,而是耐心的教育他,一有进步就表扬他,利用休息时间帮他补习功课,现在他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每天还主动的叫老师给他出题目做呢。

  枫木村小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先后翻修教学楼,重新修建厕所,内操场水泥硬化。现在,学校正在修厨房和教师宿舍,教室里也马上通电了。在不久的将来,枫木还将修围墙、建校门、安装篮球架、修砌乒乓球台。虽然正值深冬,我们却分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临别,课间,我们终于看见了燕堃月等为孩子们除传统广播体操,另外编排的的课间操和舞蹈,放的还是流行的《最炫民族风》,孩子们一个个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别提多兴奋了,他们扭的是教育的复兴,扭动的是 渠县 的希望。

  在枫木,我们看到了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学生不断缩减,别说村小,就是中心学校的规模也在锐减的当下,一个村小的发展和壮大、由弱到强,它让我们见证了人的力量,见证了工作责任心和一个团队的积极奉献是多么的重要。学校办得好不好,取决于人,人的认识和动力是第一位的。村长杨友林感慨万千:“枫木村小由一个濒临撤并的学校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感谢王雪峰老师。是她舍小家顾大家,坚持扎根在这里。枫木村的孩子们从此有了欢笑,从此不再失学”。

  王雪峰,和全县万名教师一样,她也有她的家庭,也有她的辛酸:丈夫远在广东打工,家人在三汇,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团聚。作为一个女人,她已身怀六甲。她腼腆地笑着说:“明年,明年四月份我再请假,我们是一个顶一个班,请假了中心校就得派其他老师来。现在,学校差老师,我再坚持一下吧”。这就是王雪峰,一个31岁的质朴的年轻老师沉思良久才说出的一句话,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催人泪下。

  涌兴枫木,由一个老师发展到七名老师,一个由两个班31名学生发展到今天七名老师、104名学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地方。王雪峰、燕堃月、王英、马云莉、王雪梅、王凤、王飞龙,让我们这七名无私奉献的女老师的名字。她们不是七仙女,她们只是七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女老师,一名七0后、三名八0后、三名九0后,她们给我们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真实,一种无私奉献教育的真实。她们只是全县万名教师振兴 渠县 教育奋发有为、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缩影。

  枫木感谢她们, 渠县 教育感谢她们……(刘逊 张桂林 邓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