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攀枝花“六化”经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如何用好管好?

24.10.2017  19:54

 

2016年9月,我省启动设立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按要求,产业基金2017年内将覆盖全省11501个贫困村,每村基金规模一般不低于30万元。
  如今1年时间过去了,产业基金在攀枝花的运行情况如何?
  10月11日,记者从攀枝花市财政局获悉,目前该市米易县、盐边县及仁和区的70个贫困村,已全部按照要求完成了产业基金的设立,且每村基金规模均已达到50万元以上,基金总规模达3540万元。与此同时,为支持非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攀枝花市又以乡镇为单位,按照户均500元-1000元的标准,设立了插花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
  “截至今年9月,产业基金使用规模2437万元,使用率68.8%;惠及贫困人口12696人次,覆盖率达85.6%;贫困户已归还产业基金借款38.84万元。”攀枝花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司海平介绍,在产业基金的使用管理中,该市探索出了多样化宣传、科学化使用、多元化配置、阳光化管理、规范化存档、常态化监督等“六化”经验,让产业基金用好用活。

□记者王代强

1
户均一本口袋书 不落下一个人
  10月15日,仁和区啊喇乡的赶集日。在乡街道尽头一栋楼房前,站着一大群人,他们正盯着墙上张贴的《攀枝花市仁和区四项扶贫基金宣传栏》仔细查看。这张表上,清晰显示了产业基金的救助对象、救助标准、申报流程等信息。
  “全市每个贫困村都有这样的宣传栏。”司海平说,为进一步扩大宣传面,攀枝花市财政局还在当地报刊开辟专栏,全面解读产业基金政策,并制作各类宣传手册,将产业基金政策传递到户。
  “叮咚!”打开手机微信群,盐边县箐河乡岩门村贫困户张雨在田间地头就能与村干部对话。岩门村通过贫困户微信群、QQ群及短信等方式,对产业基金政策进行解答,免去了贫困户跑路的麻烦。
  为方便干部群众办事,仁和区统一印制了《仁和区脱贫攻坚政策口袋书》,贫困户每户一本,扶贫干部人手一册。“关于产业基金的介绍在第17页!”平地镇辣子哨村一位贫困户脱口而出。
  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众知晓这一政策,产业基金的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从去年底到现在,我们一共审批了3批产业基金申请,涉及16户贫困户。”仁和区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党支部书记封正云说。

2
支持有意愿有项目者 把钱用在刀刃上
  “产业基金只借不贷,这既是与扶贫小额信贷的差别,也是优势。”司海平说,小额信贷“额大期长”,主要支持新产业和投入高、见效慢、收益高的项目。而很多贫困户致富和还款能力有限,产业基金就派上了用场。
  按要求,攀枝花市的产业基金原则上每户借款额度不高于1万元,借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具有快捷灵活的特点,可用于购买种禽、肥料、种子、农药等。同时,按照“只要贫困户有意愿、有项目,就有资金支撑”的原则,攀枝花市力求把钱用在刀刃上,一方面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需求;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降低市场风险。
  “我们在部分乡镇开展了光伏扶贫帮扶试点,按照贫困户借用产业基金6400元的标准,支持12户贫困户建设3千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将为每户贫困家庭带来年收益3500元以上。”仁和区财政局副局长范伟唐说。
  10月11日,在光伏扶贫帮扶对象——同德镇新生村贫困户简自康家中,屋顶一套光伏发电设备正在运行。简自康说,两年后他借的产业基金就可以还清,而发的电将全部归自己所有。
  为加快基金借用、强化基金使用监管,攀枝花目前建立了多部门联合督导机制,每个季度对县(区)至少开展一次基金使用情况督导,实现70个贫困村全覆盖。

3
﹃三次公示﹄求透明 档案规整留痕迹
  10月10日,一份“产业基金借款申请会前公示”和“放款决议公示”张贴在干坝子村村务公开栏上,这是该村处理第三批产业基金申请的部分资料。
  上墙公示,是攀枝花对产业基金实行阳光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而该市实行的“三次公示”制度,则将产业基金使用前后的所有环节摆进了公众视线。“三次公示”中,第一次是将借款申请进行会前公示,包括申请借款人姓名、金额、借款用途、借款时间等;第二次是将产业基金管理小组对借款的审定情况进行公示,包括投票情况、核定的借款金额和时间等;第三次是将还款人还款时间、金额等情况进行详细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在大龙潭乡副乡长赵天祥看来,“三次公示”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产业基金这项政策,通过形成示范,对贫困户起到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
  在辣子哨村村委会,两个比人高的文件柜里,整齐排列着全村脱贫攻坚工作相关资料,全村91户贫困户的档案资料都在此。按照攀枝花市财政局要求,各村须严格收集整理资料,归类组卷,为基金使用管理提供原始记录和痕迹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