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院:凝聚育人合力

15.05.2014  21:03

  
  继邀请美国爱荷华大学教授来校讲座不久,5月6日林学院成功举办了学院“林听新声”大讲堂第一讲,主讲嘉宾是省教育厅重点基金研究项目负责人宁莉萍,她为师生们带来了相当前沿的“生态木的行业动态及投资预测分析”。聆听、问答互动……直到讲座结束同学们仍然饶有兴致地围上来咨询和探讨。

  如此每月举办一次类似的高质量学术讲座已成为林学院的一项制度,要求学院各系室每月举行一次学术讲座。其实,学术讲座制度化只是林学院围绕育人目标,整合多方面工作,凝聚育人合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浓厚育人氛围的妙招之一。

   环境育人

  人人为教育之人,处处为教育之地。还没走进林学楼,就能看见门口刚换上不久的“为青春喝彩”主题展板,展示着林院学子在运动会上的精彩表现。再往里,浓厚的“林人之家”气息扑面而来。四时的林间美景与中国近代林学和林业杰出开拓者梁希的愿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此外,关于实验室、新购仪器、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成果介绍,还有本科同学参加大学生创新性试验项目……一一在走廊上展示,并且这些内容还时常更新。

  这样“打扮”学院硬件环境,注重文化育人环境建设,只是林学院坚持环境育人理念最浅显的体现,而通过整合党建工作、学生工作等营造氛围浓厚的育人环境才是学院最有特色之处。

  学院几个学校基层党建创新活动都是围绕育人目标申报的。如以“红树林”党建网站为载体,学院构建起“三阶段、六平台”党员发展管理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三个阶段,极具创新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组织生活和党日活动。例如在“一支部一品牌,一党员一岗位”活动中,木科系学生支部就在老师指导下把党员培养与就业创业结合,建立“室内先锋工作室”,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大家的专业学习;成立创业就业服务小组,收集了与专业相关的全国前列的室内装饰、家具、地板等企业信息,提高自己信息搜集能力、服务意识的同时,也帮助更多同学了解行业动态,明确发展方向;他们建起校友QQ、飞信交流群,邀请优秀校友做报告,拓展了同学视野,激发学好专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类活动覆盖了全院95%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有效地以党建促学风班风,“树”造了一批思想上可靠、专业上一流、又红又专的学子。

  对于绝大部分林学学子来说,学院就是他们的家。

  就在不久前的运动会上,教职工组的比赛场上林学院队旁边那一群从头至尾竭力摇旗呐喊的学生啦啦队让人印象深刻。并没有做太多动员,许多学子都是自发赶来为自己的班主任、专业老师鼓劲加油。能如此得到学生的关心和支持,还要归功于老师们平时对同学的贴心关怀。学院党总支很早就建起了“林距离”微博、全体辅导员也都有个人微博,他们积极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学院形象,开展各种辅导和引导,甚至为相关学生建立跟踪记载档案,先后有70多名学生被纳入学院重点关注学生库;不只是关工委老师,学院全体教师党员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都是学生党员成长的引路人;特别是在就业工作中,实时了解就业动态、参与学生就业指导、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全院每一位老师都把尽力关心毕业生落到了实处。

  “每次学院的晚会,气氛最好、最高涨的一定是老师们的表演!”参加过多次晚会后刘颖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晚会虽全由同学们自己编排、组织调度,但必定会为老师们预留一个节目,唱歌、走秀……没有老师会拒绝上台,因为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贴近学生、关心学生,已成为学院所有老师的共识。师生通过共同参演营造了和谐、温馨融洽的氛围,也创造了师生家庭般亲切和睦的文化环境。

   全程育人

  无论“众木成林”、“林添新绿”等新年晚会,还是“绿叶作帆,破茧成蝶”、“川农情、绿林梦、青春行”等毕业生晚会,无不有意将“林”的概念融入其中。其实从进校到毕业,学院都力图让“学林、爱林、投身林业”这一意识一直贯穿于学子们的整个大学生活。

  水保2011级的周书玉因为高考分数不理想,水保专业并不是她一开始喜欢的,所以进大学前她便打定了主意要转专业。但军训结束不久后,学院党总支书记郭东力老师以“愿你做个心中装着目标的林院学子”为主题的一次大学生涯规划讲座,却让她有所触动——要做个目标明确的大学生。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她就从学院团总支老师、专业负责人,还有刚从北京林业大学进修回来的班主任那里,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学科研究现状和前沿都有了更多了解,“我这个专业好像也不错”。当她仍纠结于转还是不转时,助理班主任、部门的师兄师姐也给出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别盲目,如果不是自己真心特别喜欢的专业,其实没必要转。”“再加上呆了大半年的学院、小班、部门和寝室有那么好的氛围,生了根一样,都有感情了,确实舍不得。”没有谁老生常谈讲道理,考虑再三后她自己最终放弃了转专业,“经过时间检验,那时的决定一点没错!”

  因为懂得所以爱,因为对所在专业有了了解,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而放弃转专业的,在林学院周书玉并不是唯一。每年转专业结束后,林学院总人数总会多出那么二三十人。

  转专业结束,当同学们接触更多专业知识后,学院还会思考各种办法让同学们学以致用,在这过程中更深入了解和爱上自己的专业。除了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外,学院还组织开展专业特色品牌活动,如林学专业昆虫标本制做、鉴定技能及分类知识竞赛、木材科学与工程系与艺术设计专业“掌上明珠杯”家具设计大赛、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导游员技能大赛和旅游行程设计大赛、水保专业的水保径流场设计大赛等,增强学生爱林、学林、投身林业意识,实现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此外学院更是发挥奇思妙想,甚至是把一些校内普遍开展的“规定动作”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变成了极有特色,用以提高同学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并且广受欢迎的“自选动作”。

  木科11级的刘德华和陈永洪已经大三,每次学院一年一度的“寝室文化艺术节”都让他们感觉“参与了很爽!”去年,学院本科党支部和学生会生活质保部就搭建平台,尝试在“寝室文化艺术节”中让木科专业同学一展设计之长。“今年压力更大!”刘德华说,“我们搞的是‘交换空间’,1-2个木科专业高年级同学定点负责一个参赛寝室的设计。弄什么风格、用什么元素,‘设计师’都要根据联系寝室的‘客户需求’合理使用资源进行设计。”学院拨给每个参评寝室150元“化妆费”,“我们那个组只用了141.5元,没超支,但预算又用得很充分。”“当了一把设计师的感觉相当好!”说起参与感受不少木科的同学还意犹未尽。

  近年来,林院学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较大幅度的提升,参加“挑战杯”获国家铜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三等奖1项、省优秀奖2项,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5项,在省级以上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2篇,申请专利13项;参加的“湿地使者行动”、“共绘望鱼海子湿地绿地图”被国家林业局、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授予全国三等奖、最佳图片记录奖、最佳短片奖;在全国林科十佳毕业生评选中,多位学子入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且稳中有升。

  事实上,在围绕探索如何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机制上林学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他们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