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里寻来脱贫“密码”

19.05.2015  12:20

□本报记者 王成栋

还有两个月,果子就要上市了。”望着山上已经挂果的核桃树,岳池县黄龙乡聚鑫干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范延伟满心欢喜,若一切正常,合作社4000亩核桃总产值将会超过1200万元,带动合作社130多户农户户均收入超过4.5万元。

而在8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黄龙乡乡长周国庆还记得,当年的黄龙乡是全县生态最恶劣、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区域,森林覆盖率不足18%,贫困村集中连片,全乡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仅为全县平均值的六成。

那么,黄龙乡脱贫的“密码”,究竟是从哪里寻来的?

连遭挫折

农户对经济林“免疫

实际上,为了脱贫,黄龙乡没少摸索,但基本上都是‘治标不治本’。”周国庆说,曾经有企业打算在这里落户,但是当地连修一条两公里水泥路的钱都拿不出来,投资一事就此作罢。

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政府重新审视周边光秃秃的山梁,希望从这里发现脱贫的“密码”。

省林业厅产业处处长刘屈原也表示,对于生态脆弱区域的扶贫,需要在遏制不断恶化的生态前提下,对症下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好种苗。

2007年春天,乡政府请来专家,得出令人振奋的结论——当地属于弱酸性土壤、气候干旱、地形排水通畅,是种植核桃、花椒的绝佳区域。

然而,没想到,当地居民却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抵触。山上的土那么薄?种这些东西能活吗?原来,此前为了荒山绿化,黄龙乡先后栽过巨桉、柏树、柑橘,由于土质等原因均未成活,“老百姓都整怕了。

滑石板村村民刘振喜至今还记得,当年花费1300元买的巨桉树苗,“耗费一个春季种满了6亩山地,秋季就只剩下一根烧火棍。”刘振喜说,当年他也是把种植巨桉当成致富路径,谁承想,对水肥要求极高的巨桉没能熬过伏旱。

通过种树致富的梦想破碎,刘振喜干脆选择了和儿子一起去浙江务工。

对症下药

引市场机制、优选良种

要想说服村民,只能靠事实说话。

岳池县林业局局长陈自力带着技术员跑遍了整个黄龙乡,再次给出明确答案:这里是花椒、核桃的适生区。

为了进一步打消群众的疑虑,周国庆决定,先做示范。2007年的冬季,周国庆找来了范延伟等业主,将村民们废弃的荒山以每亩每年80元的价格流转,并同村民们协商,流转期限结束后,村民们可以获得核桃林和花椒树。当年,在流转的1200亩土地上,种上了800亩核桃、400亩花椒。

4年后,有了喜人的收成。范延伟的核桃园亩产干果超过50公斤,亩产值超过1000元;花椒也进入丰产期,亩产干果500斤,亩产值接近2600元。这样的效益让村民们心服口服,纷纷申请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合作社,一个冬季下来,申请入社的农户接近130户。

刘振喜也在那时加入了合作社,如今自家山上的20亩花椒园,每年收入超过6万元,“我和儿子还在合作社做事,每个人每个月能拿4000块钱的工资,一家人生活过得还不错。

过上好日子的不只是刘振喜,根据统计,2014年,全乡一半以上的宜林山地已经种上了花椒和核桃,进入丰产期后,花椒、核桃可助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当地人彻底甩掉了贫穷的帽子。

除了收入,黄龙乡的另一个变化是,以前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状况没有了,全乡的森林覆盖率也增至47%以上,高于全省平均值约10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