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四川省新型城镇化空间体系“3-4-2”格局的政策建议

02.07.2014  14:39

 

【专报要点】城镇空间体系构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就近城镇化及双向城镇化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我省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本期《专报》提出,应按照 “培育点、打造群、健全线”的基本思路,构建“3-4-2”空间格局,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提升我省新型城镇化质量。

 

四川大学揭筱纹教授在2013年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四川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中,针对四川城镇空间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健全、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足、城市群发展模式有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四川城镇空间体系“3-4-2”格局的总体策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城镇空间体系应按照“培育点、打造群、健全线”的基本思路进行打造,以“点”为载体、以“群”为表现形式、以“线”为纽带,最终构建“3-4-2”的空间格局。其中,“3”即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与中小城镇三层级的城镇“点”,“点”的培育应以城镇功能定位与综合承载能力为基础,进行差异化建设,完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4”即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以及攀西这四大城镇“群”,“群”的打造应根据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影响力及区位条件,采取不同的模式布局,推动区域发展的一体化进程。“2”即交通干线与信息网络这两“线”,“线”的健全应以交通干线为基础构建城际交通网络,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区域信息枢纽,实现全省的整体发展。

二、构建四川城镇空间体系“3-4-2”格局的具体路径

(一)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核心培育“三点”,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1、特大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其辐射效应

成都作为四川唯一的特大城市,应加强自身综合承载能力建设,通过完善的联接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与整合,增强国际竞争力。其次,有选择地培育一定数量的“卫星城”,以缓解“城市病”的压力,实现人口和资源的“双向流动”。最后,应有条件地将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扩散到腹地,将部分功能与产业往下延伸,拉动周边其他城市发展,推动“多点多极”发展格局的实现。

2、 区域大中城市:提升城市综合势能,培育区域增长极

(1)成都平原:大中城市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其培育应在结合经济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兼顾成都对自身的辐射效应,实现成都平原地区的协同发展。其中,德阳打造为现代工业城市、绵阳建成国家科技城、乐山发展为旅游文化名城。

(2)川东北:大中城市呈散点分布且实力较弱,其培育应以加强城市实力建设为重点,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支柱产业,打造成为区域增长中心。其中,南充应以天然气化工及商务物流为特色支柱产业,发展为川东北的中心城市。

(3)川南:大中城市主要沿长江分布且实力相当,其培育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加强内部联动机制建设,实现川南发展一体化。其中,自贡建成工业城市,泸州及宜宾打造为港口城市与交通节点城市。

(4)攀西:区域中心城市仅攀枝花,呈“单点”分布,其培育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及交通优势,加强对攀西地区的辐射与拉动效应,努力打造为川滇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3、中小城镇:发挥“神经末梢”作用,实现就地城镇化

结合四川中小城镇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的特征,其培育应结合发展定位进行分类打造:(1)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应打造为“卫星城”,增强对城区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承接能力,实现双向城镇化。(2)远离中心城市但有特殊优势的中小城镇应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成为“工业型小城镇”、“商贸型小城镇”或“旅游型小城镇”,实现人口的就地城镇化。

(二)合理选择城市群布局模式,以“四群”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1、成都平原城市群——雁型模式

在“雁型”模式下,以成都为发展极核,以绵阳、德阳、乐山为“两翼”着力点,提升两翼交点——眉山的综合实力,实现“两翼齐飞”的区域发展态势。

2、川东北城市群——双核模式

南充与达州应同时作为川南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打造,形成“双核”的发展模式。同时,南充与达州间应建立完善的联接体系,将地区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南充与达州的优先发展带动区域整体发展。

3、川南城市群——三角模式

川南城市实力发展相当,城市群的打造应将宜宾、泸州、自贡同时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进行打造,形成“三角”发展模式,推动川南城市群的稳步发展。同时应通过向外传导机制的建设,强化“三角”对内江的辐射。

4、攀西城市群——极核模式

攀西城市群的打造应以攀枝花作为区域增长极,以西昌作为发展点,形成“极核”发展模式。在扩大攀枝花辐射影响力的同时,以西昌为次级发展中心带动凉山地区的发展,同时,加强对旅游城镇与生态城镇的特色建设。

(三)以交通与信息技术为纽带,构建“两线”联动的网络体系

1、以交通干线为基础构建城际交通网络

交通网络的建设应以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好中小城镇资源为出发点,在现有交通网络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加强公路、铁路、航空及河运等交通方式的建设,构建城际快速通道。

2、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区域信息枢纽

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建设,四化同步促进物流、信息、资金、技术等的全方位流动。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