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维生素”用来烧砖 专家呼吁根治稀土浪费现象

08.09.2014  21:44

新华网南宁9月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吴小康 汪军)稀土是17个稀有金属元素的总称,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不少产品中加入适量稀土,往往能够产生点石成金般的奇效。100多年来,稀土在工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记者采访了解到,受勘探工作、提取工艺和深加工技术落后等条件限制,当前稀土开发中浪费现象普遍,部分地区甚至将稀土矿用作制砖、砂石原料,珍贵资源白白浪费。

在广西,14个地级市均有稀土矿分布,其中南宁市、崇左市、钦州市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专家估测,广西稀土远景储量为1000万吨左右,稀土综合储量全国排名第四,离子吸附型稀土储量全国排名第一。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大多分布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交通便利且成矿面广,开发利用难度小。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广西稀土开采中普遍采用传统工艺“原地浸矿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受开发工艺落后、深加工技术落后、勘探工作进展慢等制约,稀土开采中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首先,由于提取工艺落后,稀土回收率达不到相应要求,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参与这项调查的原广西地矿厅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稀土专家韦祖森介绍,目前稀土开采中大多采取传统工艺,很难达到国家离子型稀土矿采选综合回收率75%以上的技术标准要求。

采取“原地浸矿法”等传统工艺,往往伴随着环境被破坏。用来提取稀土溶液的铵盐等经雨水冲刷后流到矿区周围的农田里,因铵盐溶液富含营养,稻谷易出现只长个头不结穗现象,给农民造成损失。近几年来,广西一些地区还曾出现因稀土开采导致的山体滑坡事故。

专家呼吁制定并推广新工艺,提高稀土回收率。韦祖森说,传统工艺因方法、设备简单,采取浸泡时间长,造成稀土元素回收率低。近年来,韦祖森的研究团队探索的离子型稀土提取新工艺,可以将稀土回收率提高到78%以上,且环境影响明显降低。韦祖森已将新工艺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进入专利复审阶段。

其次,由于勘探、规划工作推进缓慢,资源保护存在“盲点”。因缺乏完善的勘察和规划,近年来一些开发的旅游景区、工业园区、房地产小区,以及修建各种公路、铁路和桥梁,误将稀土用作填土,导致珍贵资源白白浪费。2010年以来,广西贵(港)梧(州)高速公路沿线部分在建路段就曾发现数千吨稀土矿,经过协调,有关方对剥离出来的稀土进行回收综合利用。专家调查发现,稀土矿被当作加工原料或当作普通砂土直接卖掉的现象至今存在。

长期关注稀土开发工作的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成员黄永平、韦祖森等人建议,应尽快摸清底数,完成稀土资源详查工作。目前广西仅有部分地区有离子吸附型稀土详细资料,不少地区稀土储量、分布等情况并未被掌握。建议针对空白区域尽快开展稀土资源详查工作,全面掌握广西稀土资源家底,避免因基础设施建设而造成资源损毁。完成摸底工作后,应根据稀土分布情况和开采情况,设立开采区、禁采区和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