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一窝蜂” 科学规划扶贫产业

19.01.2016  10:27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打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扶贫开发,核心是发展产业,这已经形成共识。产业发展是持续性的“造血”,但如果各地不加思考地“一窝蜂”上产业项目,不仅不会让贫困群众脱贫奔康,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就我省乃至全国来看,扶贫的主要地区在农村,主要对象是农民。因此,各地在针对农村脱贫工作中,往往确立的产业项目是发展种养业,生产农产品等。但是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千篇一律、一哄而上,必然导致在某一个阶段内某种农产品市场供大于求,最终造成农产品滞销,让农民遭受损失。

  记者在基层听到不少农民反映,最近十年时间里,县里、乡里都规划发展过产业,先后搞过猕猴桃、毛猪、大棚蔬菜等,但搞啥亏啥,最后大家都怕了。目前,不少贫困地区都有来自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扶贫资金,然而一些当地干部在制定产业规划时盲目冲动,最终让资金打了水漂,这是典型的“拍脑袋”搞产业的行为。

  产业发展说到底是市场行为,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不研究市场,不深入了解当地实情,是搞不好产业的。供求关系是市场的基本规律,如果用行政命令强制要求农民都去搞某一项目,很容易造成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从而导致“越扶越贫”。

  在考虑农村产业发展时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最独特的农产品。稀缺的产品才会一直保持价格,也能避免大市场的同质竞争。选准优势产业后,更重要的是如何“产业化”。并不是种植的规模大了,产品自然就产业化了,这需要做好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发展农村产业,还可以引进第三方企业,让产业市场化运作,政府管政策,农户管生产,企业管销售,各司其职,避免“一窝蜂”上产业的非理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