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受祜:搞好生态效益 绿水青山才能变“金山银山”
公报专家解读之八
解读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杜受祜
专家名片:杜受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技顾问团顾问、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环境经济。
公报摘要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四川在线记者 李庆 摄影 方炜
省委全会明确了我省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那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建立哪些配套举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杜受祜17日就此做了解读,并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资源高消费导致生态很脆弱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以总体任务方式布置下来,省委全会提出了更加完整的发展理念。”杜受祜说,省委全会提出了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包括了有生态文明建设,这与四川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杜受祜认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真正抓住了四川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川作为西部省区,也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发展仍存在差距,这其中表现在四川幅员广阔,民族多,发展不均衡。“我们之前是资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我们自身生态很脆弱。”杜受祜说,四川地处长江上游,在保护生态方面,其实省内很多地方都被划入了林木禁伐区,那么如何寻求工业化的发展,这就需要解决生态文明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只有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把文化社会贯彻到底。”杜受祜说。
通过生态保护建经济增长点
说到生态,自然也会谈到PM2.5。杜受祜并不避讳PM2.5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几十年来推行工业化发展形成的。他说,其实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问题同样存在,而他们也是在历经了三五十年的努力后才得到相关问题的解决,“我们也应该多以理解”。同时杜受祜也提醒,这些问题也告诉我们,应该及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城市区域间具有竞争力。”杜受祜认为,绿水青山就是最稀缺的经济资源。比如退耕还林,要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造福。我省退耕还林已经搞了多年,大家通过林下生产和发展生态旅游,应该说享受到生态发展带来的福利。另外,通过植树造林,让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实现低碳排放,也就是“森林碳汇”,并把其转化为经济,转而又支持退耕还林发展。
生态文明改革要建立相应制度
在一系列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杜受祜特别强调了制度的建立,比如针对干部的统计、考核、评估等制度;生态红线制度,即底线。
在制度建立上,杜受祜谈到了四点。一是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其中主要涉及到森林限伐以及限制开发活动等重点内容。在四川,尚无优化林业开发区,多是限制林业开发区,可通过更为细致的功能区划分,完善生态红线制度。二是资源承载力限制,这次省全会提出了贫困集中地区取消GDP考核,对生态体制改革非常有利。三是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手段让大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与全国同步发展,“经济要生态化,生态要经济化,实现生态发展”。四是政策配套措施要跟上。杜受祜说,每个人都是环境参与者,每个人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