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08.04.2016  18:11

 

 

张凯在村民家中了解群众所需。

        “我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现在是我们村最好的时候。”4月1日,东坡区金花乡红阳村村民兰淑玉说,自去年8月乡上派选的“第一书记”驻村以来,这个人口只有483户、1487人的小村庄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好事一件接着一件。

        改变:  村容村貌美起来

        51岁的兰淑玉自小生活在红阳村。在她的记忆里,从前的红阳村道路坑洼不平、柴草路边随意堆放、散乱的垃圾随处丢弃……

        “最近半年,村里大变样了,特别是在张书记来了以后。”兰淑玉乐呵呵地说道。她口中的张书记,是来自金花乡的“第一书记”张凯。2015年8月,张凯刚到村,就带领村民开展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活动,拿出经费修建垃圾回收池13个,组织党员群众300余人次参与全村卫生大扫除。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红阳村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村容面貌改善了,村民盼着能有一条与之匹配的村道。以往的村组道路坑洼不平,遇到下雨天便变得泥泞不堪,村民出行不便。为此,张凯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发动村民修路,先后硬化了村组道路2公里,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交通条件,方便了村民出行。

        村容美了,路也好了,张凯又争取资金为村里安装了34盏太阳能路灯,使村里的主要道路都亮起来。“路灯安装后,村民们晚上出门的频率明显增加。不少群众自发到路灯下空旷的场地上跳舞、摆龙门阵,村民的夜间生活也丰富了许多。”看着路灯安装好后给群众带来的实惠,张凯觉得很有成就感。

        兴水:  村民用水不再难

        红阳村是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村庄,全村共有1400亩耕地。虽然村里有月江河通过,但由于缺少灌溉水渠,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村里基本上靠天吃饭,现在水利条件不利于发展高效农业。”张凯说,村里有5口山坪塘,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疏于管理,山坪塘渗漏严重,根本无法发挥为周围人畜提供饮水和灌溉农业的作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凯多次向驻村工作组及有关部门汇报,终于在去年9月,5口山坪塘、7500沟渠的硬化工程顺利实施。“除此之外,我们还修建了2口山坪塘,最大的一口将在4月初完工。”采访中,张凯引领记者前往正在修建的山坪塘一看究竟。

        “现在好了,有了这口山坪塘,我们的农田灌溉和周围人畜用水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了。”在新建的山坪塘施工现场,村民杨桂廷高兴的地说,新建的山坪塘占地3亩,可解决周围近50户村民用水和80亩农田的灌溉需要。“我们再也不用因缺水浇地而发愁了。

        过去,每到用电高峰,该村还经常出现跳闸、断电的现象,村民为此十分苦恼。“第一书记”到村后,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在全村范围新增了3台100A变压器,大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用电。

        产业:  激活“造血”功能

红阳村地理位置偏远,全村多数年轻村民为了生计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村里缺乏支柱产业。要让群众真正脱贫致富,必须要转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要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于是,张凯结合全村实际,决定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帮助群众脱贫摘帽,走上富裕之路。

        经过和村两委研究,该村群众发展了“大雅”、“沃柑”等特色水果种植基地150亩;“水稻—青菜”轮作种植示范基地800亩;流转土地300多亩……现在,先行动起来的村民已经初尝产业调整的甜头,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其他群众的积极性。

        村民熊文权是其中受益的一个。“从前靠种地为生,一年收入也就六七千元。去年张书记带我们考察了‘大雅’、‘沃柑’等优质柑橘种植技术,我们开阔了眼界。”熊文权说,自己种植了6亩地的“大雅”水果,按现在的市场价算的话,一年的收入有五六万元,能抵过去几年的收成。对于未来,熊文权充满了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争取继续扩大种养规模,让更多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效益。”张凯说,要力争实现脱贫机制良性循环,让贫困户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