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家富 幸福和谐——石棉县新农村建设掠影

09.11.2016  20:32

 

        □蒋青
    果林绿树成荫,望去满目青翠。随山势走低的远处,奔流不息的大渡河浩浩荡荡。脚下有水泥路宛转勾连,30多户藏式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朴素的泥土颜色透出浓郁的民族韵味:走进石棉县挖角彝族藏族乡挖角村6组,当地人称“七里坝”的新村聚居点,初次前来的游客往往为所见的美景赞叹不已。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近年来,石棉县紧紧围绕这八字方针,牢牢把握“建、美、富”三个关键环节,奋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按照“阳台晒坝、前庭后院、地域特色、鸡犬相闻、圈舍分离、栽瓜种菜、宜居宜业”的微田园风格,建成新村聚居点76个,聚居人口2.09万人。完成了21个灾后新村聚居点房屋建设和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县4615户农房重建户全部实现乔迁新居。
    在建设过程中,石棉按照“房屋先行、配套跟进”的原则,各新村聚居点按照“川西民居”、“藏式新居”、“彝家新寨”等风格布局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道路、供排水、强弱电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施工组织,统筹整合灾后重建、扶贫移民、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等项目资金,高标准实施道路交通、农网改造、农田水利、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农户改厨、改厕、改圈、改院工程,不断加大机耕道硬化、观光步游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和太阳能、沼气池等节能循环技术,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现象,着力提升新村聚居点生产生活条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基本形成了大渡河上游藏族特色、大渡河下游川西民居特色、楠桠河流域彝族特色的特色风貌体系。4个乡、29个村创建为全省“美丽乡村”。
    “交通便利了,村子漂亮了,游客来得越来越多,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先锋乡松林村村支书宋国文告诉笔者,现在村里已有7家农家乐,11户客栈,“生意好的,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有村民原本在外经商,发展很好,也回来了,还承包了村里的松林湖。”罗康是松林村奇缘农家乐的老板娘,原来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小孩,“负担重,每年省吃俭用最多能省下几千块钱。刚修房子那会欠了10多万的账,现在一年就能赚这么多。
    “生产生活设施即是旅游观光设施”,石棉县委农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大力推进农旅结合,发展成效明显。全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农产品初加工、农村电子商务、农村健养服务、农村文化创意等“五大新兴产业”逐步成型,“春赏花品果、夏避暑纳凉、秋体验民俗、冬沐浴阳光”的农业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正加快形成,逐渐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通过近3年来的努力,如今沿线5.8万农民已经实现人均增收315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万余元。
    “我们是‘果王村’,连续两届的石棉黄果柑果王都出在我们村。”七里坝村民小组长、挖角乡黄果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辉自豪地表示,得益于成型的精品黄果柑产业,近年来全组32户人家,户均能实现收入4万多元,“全组350亩果园,现在只有200亩左右进入盛果期,未来会更好。
    石棉开展民居建设规划的同时,同步进行产业发展和微田园建设规划,发展一村一品,做到了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根据全县自然地理特点和传统产业基础状况,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继续巩固壮大黄果柑、枇杷、核桃三大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中高山错季蔬菜、中药材、八月瓜、林下养殖等新兴产业。截至目前,各新村聚居点的产业布局、发展已基本完成,构建了产村相融、花果飘香的“微田园”雏形,为新村聚居点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