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村级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5年44亿财政资金"下乡"

05.05.2014  10:22

    用“村级专项资金”修路,单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都将“进站”招投标——4月,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正在酝酿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站,希望让村(社区)自治实施的项目能运行得更加规范。

    万春是个大镇,有20个村(社区),去年每个村(社区)的村级专项资金达到40多万元。在成都,2700多个村或涉农社区都有这笔资金,全称叫做“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

    2009年,成都首开全国先河,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设计了农民主体的民主管理机制,目的是逐步平衡城乡公共服务的二元鸿沟。5年间,成都市区两级财政共有40多亿投向各村或涉农社区,这些钱都花到哪儿去了?

    5年间,44亿财政资金“下乡

    温江区金马镇兴元社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只要下雨,村民们外出就穿一双鞋提一双鞋,走到村外的大路就在田里洗个脚,再换干净鞋。2002年才有了第一条碎石路——村民每家50元、100元地凑钱修。

    要想富,先修路,但兴元社区的党总支书记田玉成一直着急“无米下锅”。

    转机发生在2008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并在次年发布《成都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还要逐年增长,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这是成都在全国首创的政策,专项资金“下乡”,用在哪儿?“不能用来搞生产经营、不能用来还债、分配或变相分配。”成都市为村级专项资金划定了“红线”,也明确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7大类59项内容,主要集中在文体类、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农业生产服务类和社会管理类。

    2009、2010年,成都市每个村(社区)的资金额度为20万元;2011年上调到至少25万元,2012年为至少30万元,2013年达到至少40万元……据统计,5年来全市两级财政共投入村级专项资金44亿多元,到2017年,最低标准将达到60万元/村。

    钱花在哪儿了?基础设施建设比例最高

    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田玉成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干事。2010年,兴元社区修起了第一条水泥干道,随后的3年,13条连接各个院落的组道也陆续完成,总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路修好后,当地80%的土地流转来种植花木、搞农业观光基地,租金每年每亩2000元左右。不少村民当起了“房东”,每年坐收租金四五千元。

    兴元社区的“用法”,可看作成都市村级专项资金去向的缩影。数据表明,这5年来,每年全市确定专项资金项目20000余项,其中,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的比例最为突出,以2012、2013年已确定的项目来看,有58.11%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26.39%投向社会管理,10.88%投向文体活动。

    新都区的数据显示,2009—2011年,该区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类占比由69.46%降至63.35%,社会管理类占比由23.48%上升28.52%,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去年,三河街道回龙社区第一次花钱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成都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也强调,下一步要引导“硬件”和“软件”建设均衡、同步,比如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就是2014年重点保障的工作之一。

    钱花在刀刃上了吗?农民说了算

    在温江区统筹委社会科长廖文彬看来,没钱的时候发愁,有了钱怎么花也很“考人”,弄不好就容易引起新的干群矛盾。“必须‘一户一表’搜集意见,在外打工的也要联系到本人;确定项目后要逐户征求意愿,决定实施先后顺序;项目完成后,群众检查验收满意了,才能报得到账。”廖文彬说。“政府只是专项资金的提供者和保障人,具体项目的实施主体是村民及其代表组织。”成都市统筹委相关负责人说,“民主议事”能让钱花在刀刃上,同时优化基层治理结构,撬动基层民主管理。

    一些来自基层的制度创新开始涌现。大邑县雾山乡两河口社区在村民表决中使用“双票票决”制,每个村民代表表决时,如果他联系的村户一半以上赞成,就投2张赞成票,一半以上反对则投2张反对票;如果一半赞成一半反对,就投1张赞成1张反对票,规避简单多数票决制的弊端。

    钱能用到“目录”以外吗?有望优化

    农民有摆“群宴”的传统,希望修一个专门的场所;想打一口深井,铺设管道让全社区都通上“自来水”……采访中,不少村(社区)的群众和干部反映,在现有的村级专项资金使用“目录”以外,新近涌现了一些群众迫切需要的诉求,有点“对不上号”了。

    针对这种情况,成都市统筹委明确表示,他们已经开展调研,正在研究方案,优化完善村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也就是说,“7大类59项”基础上,资金使用范围有望再优化调整。“农村修沟修路,不少是由本地无专业技能和资质的农民承担,面临项目招投标操作不够规范、工程质量监管水平不高的问题。”温江区万春镇打算,把村级专项资金实施的项目送进镇级的公共资源交易站,为其提供专业的招投标指导,并接受更加开放严格的监督。

    成都市统筹委表示,下一步,将以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为重点,细化并规范项目招投标和比选、质量监管、评审评议等关键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实施主动监督和积极预防。制定村级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估办法,群众民主评议和专业评估相结合,提升资金使用绩效。“健全常态化审计监察制度,每年至少抽查10%以上的村(社区),探索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办法,确保规范使用和使用效果。”(记者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