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相融宜居宜业通江新农村美如画

09.06.2014  17:49

  

大兴乡东郡村新貌

  “新家园,草儿绿,花儿鲜,景色秀,生活美,胜从前……”5月16日清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王朝良等几位村民在休闲广场上有板有眼地练习着快板,歌词是自编的。“现在,房子好,环境好,文化生活丰富,产业也不错,旅游业非常红火。”谈起“巴山新居”工程实施后带来的变化,王朝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近年来,通江着力打造品质新村、产业新村、服务新村,村民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站在东郡水乡后山的一个高坡上俯瞰,新修的农村水泥路环绕着36个绿树掩映的山峰,座座水库,如颗颗明珠点缀其中。一座座“巴山新居”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位于通江县城西10公里的大兴乡东郡村,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2240亩,小二型水库1座,山平塘6口,微水池21口,屯水田120亩;辖6个组、348户、1458人,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551元。该村按照“水韵渔村”发展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乡村组织、农户主体、项目奖补”建设机制,通过实施“八改”,把民居改造、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融合,建设湖光山色的休闲度假渔业新村。

 

  按照川东北民居风格改造农房276户,保护修缮传统民居52户,对危旧房、土坯房实行拆旧建新,相对聚居,在杜家湾新建“巴山新居”20户。

 

  青山绿水中,一幢幢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别墅式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的微田园里,蔬菜绿油油一片,一口口山平塘清波荡漾,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沉醉其中。这是5月17日,记者在民胜镇鹦鸽嘴村看到的场景。

 

  “现在客人多,每年5至10月,许多城里人都来耍。”村民邵桂华在微田园采摘蔬菜,准备为游客做饭。

 

  鹦鸽嘴村村支书杜浩强介绍,村里按“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田园风光、农家情趣”理念,建成“巴山新居”107户,种植葡萄2100亩。目前,已建成新居67户,种植葡萄400亩、生态蔬菜100亩。

 

  “新居既是住房,也是乡村旅游客栈;产业既是致富的根本,也是乡村旅游的景点。全部建成后,鹦鸽嘴村将成为集娱乐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郊乡村旅游示范村。”杜浩强说。

 

  通江按“产村相融、宜居宜业”理念,在抓好中心村、聚居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乡村旅游示范村标准进行综合打造,并规模发展食用菌、茶叶、生态水产等休闲观光特色产业。

 

  在贾家梁村最大的感受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村建设理念:“巴山新居”布局依山就势,聚散适度;户户拥有小庭院,家家都有小菜园。不挖山、不填塘、慎砍树、少砌墙。专门的农具储藏、畜禽养殖、垃圾处理、车辆停放、休闲娱乐等功能区,体现了农村特点,保留了乡土味道。

 

  据通江县委农工委负责人介绍,该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1120亩,改造老茶园800亩,发展农户茶园580亩,集中连线成片发展低山生态茶叶2500亩。利用荒地、撂边地和残次林地,发展“林菜、林药、林禽”等林下经济600余亩,户均培育一个增收项目,每年实现产值350万元,人均年增收1500余元。以休闲观光、品茗、摄影、茶艺等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业,组建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家,发展星级“农家乐”5家,辐射带动325人从事乡村旅游服务,每年可实现旅游收入260万元以上,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沿干净整洁的柏油路走进柳绿花红的广纳镇渠江社区,休闲广场,院落间的水泥路、石板路都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的绿化带、微田园里看不到白色垃圾。

 

  村民杜久喜把房间、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然后把垃圾分类袋装,放到家门口。“卫生保洁员会定时把垃圾放到垃圾房,然后垃圾处理车会定期来收取。”杜久喜说,自实行垃圾定点收集以来,村民的生活行为和生活习惯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大家污水不再乱排,垃圾不再乱扔,都非常注意房前屋后的卫生和家里的整洁。”

 

  除配备卫生保洁员外,还配备有治安安全员、卫生员和图书管理员等,村民可就近享受卫生、医疗、文化等服务。此外,渠江社区还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零距离”提供计生、民政等公共服务。

 

  通江县委农工委负责人介绍,该县已建成9个农村社区、3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零距离”公共服务,创建整洁、文明、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5月17日晚18时,夕阳的余辉把新场乡红岩中心村映照得十分美丽。村民王心琼从战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班后,走向400多米外的家。

 

  “我把5亩田地全部流转给了产业园,同时在园区上班,每年租金、工资和红利有4万多元,现在又住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美。”王心琼说。

 

  吃过晚饭,王心琼向休闲广场走去。广场上早已汇聚了几十人,或聚在一起谈笑,或悠闲散步,或在健身器材上扭腰展臂。随着音乐响起,王心琼和姐妹们跳起欢快的坝坝舞。广场旁边的农家书屋里灯火通明,20多名村民在聚精会神地阅读。

 

  红岩村村支书何武林介绍,2013年,红岩村建成60套“巴山新居”,风貌改造140余户农房,村里引进企业建成1000亩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年产值800多万元,提供130多个就业岗位。很多城里人都来耍,购买刚从地里采摘的生态果蔬,村民的“农家乐”人满为患。

 

  既注重住房、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建设和产业培育等生产条件的提升,又注重文化建设、社区管理等文明乡风的打造,以及乡村旅游功能的延伸,“巴山新居”建设铺展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的同时,还促进了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