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齐心 悬崖上开出产业路

05.05.2017  12:11

 

 

奎武村村民投工铺路。 受访者供图


        □记者 吴平
    大渡河水奔流不息,两岸悬崖壁立千仞。泸定县兴隆镇蒲麦地村位于牛背山这一 “亚洲最大观景平台”脚下,村民走小路到镇上要3小时,驴友从这里徒步上山要五六个小时。
    如今,海拔2800米的蒲麦地村已通硬化水泥路,一条直通牛背山山顶的38公里的沥青混凝土路也已动工。“通村路竣工那天,一些村民激动得哭了。”泸定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大荣说,在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村民投工折合500多万元,并无偿提供占道土地。他们的无私支持,是交通攻坚的重大保障。
>>故事讲述
一事一议村民投工投劳免补偿
    泸定县地处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带,坡陡弯急、地质复杂,农村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以兴隆镇为例,其滑坡地带很多,施工预算估计100万元/公里,但中央车购税补助资金是50万元/公里—70万元/公里。
    为了使通村路能够尽量多覆盖乡村,泸定县2013年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公路发展的通知》,将资金统筹使用。为了扩面,每公里投入稀释到30万元左右。
    “如果是修建通达路(以前没有路基),村民占地及地面作物补偿,每公里至少10万元;通畅路(原有路基上硬化),只涉及部分改线地段的占地,每公里补偿也要2万元。”胡大荣说,如果通村路也像县乡公路、灾后重建项目,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建设,这些赔偿一分都不能少,即使对土地调剂,村民对荒山荒坡难有开垦积极性,资金短缺将雪上加霜。
    对此,该县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不要占地和附着物损失的补偿。此举最多可为单个项目节约五分之一的开支,确保了修路项目的顺利推进。此外,村民还创新方式,积极投工投劳,如德威乡奎武村将整个里程划段修建,每户分包几百米,邻里互帮互建,效果明显。对于通过竞争性谈判而确定的施工方,则允许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当地自采的砂石。
    通过采取 “上级资金投入+地方财政配套+社会捐资和群众投工投劳投资”的方式,泸定县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胡大荣介绍,该县先后整合灾后重建、新村建设、幸福工程、重大项目等资金3.5941亿元,争取上级项目资金30191余万元,县级财政整合资金5150余万元,群众投工投劳500余万元,社会捐资100余万元;到2016年底,全县已实现100%的行政村通公路、98.6%的行政村通水泥硬化路,大部分已修建通畅的村安装了波型护栏。未来,他们还将对通村路进一步提档升级,在危险路段设置标识标牌,根据车流量增设部分错车道等。
    通村路修好后,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作为牛背山旅游的第一站,兴隆镇和平村规范打造了26家农舍旅游接待点,年收入数百万元。该村支书刘显虎介绍,养蜂、种羊肚菌、车厘子、核桃、魔芋等产业也开始落地,未来的通村路将变为物流大动脉。

        成就盘点
农村公路新改扩建近10万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公路水路交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13年至2016年完成投资近5200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大致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12年63年我省完成公路水路交通投资的总和。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事业发展,把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重大任务。2013年以来,全省安排实施干线公路联网畅通等16个专项工程,全省公路水路建设完成投资每年保持在1200亿元以上,并逐年递增。四川交通从“蜀道难”变“蜀道通”再到“蜀道畅”,实现历史性跨越。
    截至2016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32.4万公里,居全国第一;过去4年新改扩建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6519公里,居全国第二,较2012年底提升5个位次;四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1515公里,较2012年增加500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233万标箱,建成19条公路水路进出川大通道。
    精准扶贫,交通先行。四川省脱贫攻坚专项资金,一半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实施两轮甘孜州交通建设推进工程和凉山州交通建设推进工程,集中力量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和渡改桥,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全省97.2%的乡镇通油路、92%的建制村通硬化路。贫困地区建成了溜索改桥74座,渡改桥400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