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学”变“我要学”村民脱贫有激情 兴文“农民夜校”覆盖57个贫困村
11月16日,宜宾市兴文县仙峰苗族乡合庆村第一书记范炜走进该县畜牧水产局高级兽医师尹华江的办公室,预约下一次合庆村“农民夜校”养殖技术培训时间。
作为兴文县“农民夜校”三级联合宣讲团的专家成员,尹华江最近的日程已经安排满了。“可能只有等到下个月了。”范炜说的养殖技术培训,是兴文县在全县贫困村开办的“农民夜校”培训内容的一个部分。
在“农民夜校”的建设上,兴文县走在宜宾市前列,截至目前,兴文县57个贫困村都已开办起了“农民夜校”。
培训内容村民“点餐”
在“农民夜校”兴起之前,兴文县各乡镇村组就已经开始摸索针对农民的培训,因为有一定经验,“农民夜校”在当地开办起来相当顺利。
兴文县所组建的县、乡镇、村“农民夜校”三级联合宣讲团,通过对之前各类“讲堂”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和及时更新“农民夜校”的“菜单”。现在,夜校的“菜单”服务中,要讲什么、想听什么、谁来讲都由农民“点餐”。“我们从没养过牛,就想掌握点养殖技术,心里有数才好发展。”五星镇大同村贫困户梁定容说,镇政府从村上得知村民们的诉求后,迅速安排了实用培训,“不仅学到了技术,我们家还被安排去了筠连县五丰村和春风村、屏山县锦屏镇学习。”如今,梁定容一家喂养了12头肉牛,干劲十足。
前不久,兴文县共乐镇福寿村“农民夜校”第一期开课,开展茵红李种植技术培训。这期培训,给当地村民带来不少收获。
11月16日,记者在福寿村见到了正在喂牛的徐俊华夫妇,“以前种李子,树子要么死,要么就不结果,挣不到钱。”福寿村有养殖家禽和种植李子树的传统,但村民们一直没有富起来。67岁的徐俊华总结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村民们在种植养殖上不讲科学:“啥也不懂,脑壳一热就干了。”
“农民夜校”的培训,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培训每期不是他去,就是我去,对我们很有帮助。”徐俊华的妻子罗文府说,目前已经进入茵红李的冬季管理时期,根据技术人员的指导,这时应该修剪果树、防治病虫,“学习技术之后,挂果率高了很多,这次至少能增收3000元左右。”
“这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得到激发。”大同村村文书王克江认为。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我的培训分理论学习和现场指导两部分,这样村民更容易掌握。”作为一名高级兽医师,尹华江对如何让村民们学会技能非常了解。
在和范炜探讨下个月授课内容时,尹华江心里已经拟定了大纲,“要给他们讲解养殖实用技术和进行现场指导,并对养殖政策进行解读。”
“老师都讲得很明白,很口语化,我们都听得懂。”梁定容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养殖技术培训,是在大同村连天山生态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尹老师给我们讲了养牛方面的一些技术,还有建造牛棚的选址和修建大小等要求。”
在猪圈牛舍、田间地头进行实地指导,在村级阵地、学校等地集中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在农户院坝进行茶话研讨……兴文县各贫困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民夜校”培训计划,培训场地则根据具体内容因时因地制宜,“内容更丰富、更具体,这也是为了更贴近农民的生活和实际所需。”五星镇扶贫办主任蒋科说,培训形式的多样化,让村民有了更大选择。
“课堂学习没时间去,我就去接受实地培训指导,如果两个都没去成,还可以打电话咨询技术员。”大同村一组贫困户王宜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