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村民开荒种菜 惊现川籍抗日烈士墓(图)

27.04.2017  10:02

发现墓地

山西省东沟村村民陈运生和陈明太兄弟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一位战士在战斗中负重伤,躲在村里,因医疗条件有限,在第二天就牺牲了。后来,村民们自愿集资买了棺椁,把他安葬了。

今年春,刚退休的陈明太在东沟村老家开荒时,挖出一处坍塌的地愣。经人介绍,得知地愣下应是一位战士的墓地。

碑文显示

特务营第九连七班班长郑石奎同志,年二十三岁,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入伍,在抗日前方大小战斗六十次,特殊工作四次……

可能的履历

11岁时(1933年)在通江加入红四方面军——进入儿童团——进入八路军总部特务营第九连七班——到东沟村执行特殊任务——受重伤而牺牲,就地埋葬。

寻亲遇阻

四川省通江县并没有“河霸长村”;与其相近的“陈河乡河坝场村”,也没有郑姓人家。

前日,网友“白帽蓝衣”通过微博发出了一条帮抗日英雄寻亲的消息:“一位川籍抗日烈士的墓地在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被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发出后,四川和山西两地联动,公安、民政等部门及乡镇政府展开了为抗日英雄“郑石奎”寻亲的联合行动,很多市民和网友也纷纷加入。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该微博转发量已超过1000次,评论及提供各类线索的留言超过300条。

网友微博接力

为“郑石奎”寻找亲人

网友“白帽蓝衣”的微博是4月25日晚8点10分发出的,内文为:山西省高平市野川镇东沟村,现存一四川籍抗日烈士的墓地及沙石墓碑。因时间久远,墓碑上所刻的碑文早已模糊不全,但仍可辨认出大部(内容)——特务营第九连七班班长郑石奎同志,年二十三岁,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入伍,在抗日前方大小战斗六十次,特殊工作四次。实英勇之将士,于今伤亡无生,赞美。恐郑君之灵柩埋殁,故立碑记,以表悼铭为记耳。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吉日,东沟村公所立。

该网友在微博中写道:据村里老人说,这是一位八路军战士,于战斗中负重伤后躲在我村,第二天就牺牲了。后被我村民安葬,棺椁完好。盼烈士亲属或后代知悉,前来认领,接烈士回家。

微博发出后,立即得到网友及四川相关单位的回应。四川公安、四川共青团、四川文明网、平安通江等官方微博迅速转发或留言,网友们纷纷参与转发。

一场为抗日英雄“郑石奎”寻找亲人的接力在网络和现实中迅速展开……

村民开荒种菜

发现埋藏70多年的抗日英雄墓

“郑石奎”的墓地及墓碑是如何被发现的?昨日,记者联系上发现墓地及墓碑的当地村民。

最先发现这座墓地的是东沟村的陈运生和陈明太。“我们兄弟五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听父母说过,咱们村一带埋葬了一位八路军战士,但一直都不知道埋在哪里。”62岁的陈明太告诉成都晚报记者,此前,86岁的老母亲也跟他提过,一位战士在战斗中负重伤,躲在村里,因为医疗条件有限,在第二天就牺牲了。后来,村民们自愿集资买了棺椁,把他安葬在东沟村外。

今年春天,刚从晋城市国税部门退休的陈明太在东沟村老家开垦一块闲置荒地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坍塌的地愣。不过,由于时间久远,已经看不到墓地的迹象。村里的本家陈运生告诉他,当年的八路军战士墓地应该就在坍塌的地愣下面。

陈运生要年长些,今年76岁,他告诉记者,虽不是直接见证者,但听已故的岳父王猛发生前讲述过这名抗日战士的英雄事迹,岳父还嘱咐他,死后要把他葬在烈士的墓旁。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在祭奠岳父的时候,陈运生也会给这位抗日战士烧纸上香。“老岳父生前还说这位战士家乡远在四川,他的亲人不知道他葬在这里,所以每年都要为他上坟烧纸。”陈运生说,这位英雄肯定是参加过抗战,只不过是不是红军战士就不清楚了。

于是,陈明太和村民们决定发掘抗日战士的墓穴。他们将荒地边的地愣扒开,挖了不到两米处,墓碑和墓穴碑便露了出来。墓碑上的碑文已模糊不全,部分字迹已难以辨识。为了弄清楚这位抗日英雄的身份,陈明太找来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杰及拓碑专业人员,帮助识别碑文的内容。

之后便有了网友在微博上发出的碑文内容。这些碑文印证了陈运生和陈明太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陈明太说,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希望朋友们转发或者告知烈士家人,接这位英雄回家。

通江县寻亲

问题来了:地名“姓”名均有误

记者随后根据碑文中“系四川省通江县河霸长村人氏”这一信息查询,发现通江县并没有“河霸长村”,与这一地名相近的有“麻石镇长河坝村”和“陈河乡河坝场村”。

“非常感谢网友提供的信息,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其找到家人,让其早日魂归故里。”通江县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第一时间帮助“郑石奎”寻亲,通过查询1984年以来的寻亲记录和1982年前失踪的红军名单,暂未发现任何线索。

通江县公安局也同步展开寻找。经核实,墓碑上的“河霸长村”应该为涪阳辖区“陈河乡河坝场村”。通过对该村的走访,暂未发现姓郑的人家。“地名相对好核实,但人名如果因语误弄错,就很困难了。”陈河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将继续逐户走访核实。据分析推测,当年“郑石奎”重伤之下,可能口齿不清,加之当地的村民听不懂四川话,可能在姓名、小地名上记录有误。比如“郑”可能是“邓”,“石”可能说成“仕”等其他字。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在河坝场村未找到姓郑的人,但根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天坪岗村可能有郑姓人家,“天坪岗村有850多户,我们将安排人前去排查。”

网友声音

@海内存知己:四川人在山西战死,三三年入伍,看来是长征过来的老红军。敬礼!民族英雄!

@筱郁VS秀:他的名字无人知晓,他的功绩与世长存。

@最闪的太阳最亮的星:通江离我们老家不远,愿烈士早日回家!

@崔汤圆:不知道有没有后人。应该给予优抚。

@这个微博是噫: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自然的美好001:最可爱的人。希望能找得到他的亲人。

专家分析

可能出自129师

执行特殊任务牺牲

“郑石奎”的身份到底是什么?为何会葬于山西?参加了哪些战役?据巴中市一位对红四方面军历史较有研究的专家介绍,“郑石奎”1933年加入的应该是红四方面军,他当时只有11岁,进入儿童团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据当地村民所说的“郑石奎”执行特殊任务来分析,他极有可能是八路军特务营的一员,而特务营直属于八路军总部,“郑石奎”应该是在执行八路军总部的特殊任务时受重伤而牺牲,而不太可能是随大部队参加某一次战役。

这一分析得到了陈明太等山西高平当地人的印证。陈明太说,高平一带的确是八路军总部的活动地带。抗战时期这里属于晋东南抗日根据地,日军进占高平后,多次进行扫荡。仅在1938年,发生在这里的比较著名的就有:高平关、收复高平、丹朱岭等战斗战役。高平有着非常多的战斗轶事,其中著名的鸡毛信的故事,就发生在高平的石村。

晋城市长平之战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俊杰也分析,“郑石奎”1933年4月入伍,很显然是一位资格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根据碑文上“特殊工作四次”以及“特务营”信息来看,“郑石奎”应该是主要执行特殊作战任务、侦察敌情、阻击重要战斗目标等。李俊杰说,他曾拜访八路军129师独一旅特务连的老战士,八路军129师独一旅和新编一旅均有“特务营建制”。“1945年春,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新编一旅等部队在此作战,据此分析,郑石奎应该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或129师新编一旅特务营九连七班班长。”

记者从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后代联谊会获悉,将帅碑林纪念馆现已收集到的13.8万烈士中,目前还没有“郑石奎”的名字。据介绍,当年川陕苏区人民参军踊跃,11岁入伍的情况不算少见,当时还有一家人参军的现象。6-13岁的小孩就可以加入儿童团,教识字后安排到各个路口查路条、放哨或者执行送信一类简单的工作。

家乡回应

找不到亲人

也要接回烈士陵园

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还未找到“郑石奎”相关信息。不过,川籍抗日英雄寻亲的消息引起了众多关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馆馆长周宓、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等纷纷表示,即使最终寻不到“郑石奎”的亲人,也愿意迎其遗骸回川,安葬在南龛烈士陵园或王坪烈士陵园。

高平市野川镇党委书记李树中告诉记者,在得知村民找到抗日战士埋藏多年的墓地和墓碑后,他们已在现场采取了简易的保护措施,派出专人看管墓碑,对快要垮塌的地方进行了加固处理。“因为当年这个战士只在村里呆了1天多就去世了,没有留下更详细的信息。”李树中说,村里知情的老人不多,知情者大多也是听父辈说过,而且墓碑上记录下来的应该是根据当时牺牲战士的口述内容,因此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核实起来不容易。

记者随后联系上高平市民政局。该局局长赵海青介绍:“我们已经致函通江县民政局,联合寻找战士的亲人,希望尽快让烈士魂归故里。“如果找不到烈士的亲人,我们将与通江县民政局协商,看能否安葬至通江县的烈士陵园,或者安葬至高平市烈士陵园。”

成都晚报见习记者 田亚兰 李晨 闫宇恒 实习生 肖心雨 王钰

(图据网友“白帽蓝衣”)

未完待续

川籍抗日战士“郑石奎”能否魂归故里,本报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