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健康的坚守者

06.05.2014  19:08

来源:四川日报    ——记三台县断石乡谭家村村医詹平星
□本报记者 石小宏
     4月25日中午,从三台县人民医院做完肾透后,詹平星拖着沉重的身体,回到了距县城20多公里的断石乡谭桥村家中。这仅有的三间屋,既是家,也是村卫生站所在地。来不及休息,詹平星又穿上了白大褂,守坐在接诊桌前,等待着来看病的村民。
     高血压尚未缓解,去年又患上尿毒症,詹平星的身体状况村民看在眼里,都劝他不要再干了。他的回答却平静而坚定:“我要是不干了,乡亲看个病找谁,村里的公共卫生服务又找谁呢?
一家三代村医
     今年64岁的詹平星一家三代都是村医。他的抽屉里,至今还保留着祖父、爷爷留下来的手抄中医药方和接诊心德。而他自己也继承了这样的传统,把自己看病时碰到的疑难杂症以及治疗的经验,用毛笔工工整整地记录下来。
     自中医校毕业,从爷爷手中接过村医担子的那一天算起,已足足44个年头。最初,詹平星只负责本村8个社1300多村民的看病问诊,到后来,周边村民也慕名找上门来。
     谭家村9组的杨学芳,10多年来不停咳嗽,痰多,喝水又困难,四下里寻医,始终不见好转,后来找到詹平星。在详细了解病情后,詹平星为其开了六味中药,一个疗程下来,杨学芳的病渐渐好转,全家人登门感谢。“村医不仅要坐等患者上门,更要上门找患者。”谭家村地处丘陵,出门不远就是小山,碰到需要出诊时,常常要走上一天,可詹平星并没有停止自己出诊的脚步。只要有村民请,他就去,不管路有多远,也不管时间会花去多少。几十年来,詹平星不记得自己走过了多少路,磨破多少双鞋,也记不清自己在病人家里住过多少次。有一年夏天,詹平星一大早出诊,直到晚上10时许才把病人安顿好。之后,他抱着用麦草做成的火把往家赶。刚上路没多久,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火把被淋湿了,他只能在一片坟地的墓碑后面躲雨。雨停了,他摸索着翻过垭口,在路边一户人家里借了个火把又继续上路,到家时已经是下半夜了。从那以后,詹平星省吃俭用买下了一只马灯,成为他出诊路上除了药箱之外不可或缺的用具。
     不仅上门看病,詹平星还充分体谅乡亲的苦衷,有时钱不多的药他就不收钱,有时还会免去乡亲的药费。
一生两个遗憾
我这辈子,只有两个遗憾。一是当年孩子发烧时我在外巡诊,没有及时赶回来,耽误了孩子的治疗,结果孩子成为智障。”詹平星告诉记者说。
     那是1979年的一天,詹平星到邻乡去出诊,没想到两岁多的儿子却突然发起高烧。詹平星的妻子以为他会回来,就苦苦等着他,谁知由于出诊的病人家较远,詹平星第二天下午才回家。当他到家时,儿子的烧仍未退,他只得给儿子作了紧急处理,稳住了病情。可后来家人才发现,由于没有及时处置,儿子智力有了障碍。如今,儿子已经36岁了,智力水平却依然停留在孩童时期。
     另一个让詹平星感到遗憾的,就是自己的病情,“让我无法走更远的路,不能为村民上门治病了”。
     因为多年来在风雨里奔波,生活没有规律,詹平星的身体每况愈下,先是得了白内障,紧接着又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去年下半年,经三台县人民医院检查,詹平星患上了尿毒症。从那以后,詹平星每周都要去县医院做两次透析,每次透析都需要六七百元,这对一名村医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
     听说詹医生得了重病,村民们纷纷上门看望并为他捐款治疗。更多时候,村民们能做的,就是来到村卫生站,陪詹平星坐坐,跟他拉拉家常,希望能给这位老村医带去一丝安慰。
     尽管如此,詹平星仍然坚守在村医这个岗位上。他知道,村里还有乡亲等着他看病,村里还有公共卫生服务需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