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村民:习近平进院门直奔厨房揭开锅盖看
“怕”总书记进厨房
总书记偏偏直奔厨房去了
这是黄河岸边的一个小小村落。
它坐落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弯里,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数百年来,风沙吹过,黄河淹过。
50多年前,因为焦裕禄在这里首次找到防治风沙的良策,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50多年后,总书记的走访和座谈,使这个国家级贫困村再次声名大噪。
时隔数日,循着总书记的足迹,郑州晚报记者再次走进了这个村庄,与父老攀谈,与乡亲聊天,探寻与总书记“亲密接触”后,村民们一点一滴的感受和思变。 郑州晚报记者 张新彬 邢进 辛晓青/文 廖谦/图
“总书记品尝了我们家的花生”
村支书文伟清,是张庄村和总书记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从总书记下车到离开,他始终在身边陪同。
提起总书记,文伟清有说不完的话:“原定在俺村70分钟,实际待了2个小时都不止,坐在村委会简陋的硬板凳上,连茶水都没有摆。”
有一个细节很多媒体都没有披露,被媒体广为报道、招呼总书记吃花生的代莲叶,是文伟清的妻子。
在文家小院里,郑州晚报记者品尝了他家的花生,颗粒饱满,口感紧实,滋味香甜。
代莲叶说,家里共有8亩地,有6亩分给了儿子一家四口,她和老伴的两亩地全种了花生。“每年打下的几百斤花生,有时候还卖不完。这次总书记来,也品尝了我们家的花生,这沙土地产的花生,的确是好东西”。
“万万没想到,
总书记一进院门就奔厨房”
沿着村街一路向南走,就到了张景枝老人家。
在这里,郑州晚报记者偶遇了来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代记玲。
张景枝老人28岁的孙子闫春光,正在向她讲述总书记来家里走访的细节,张景枝的重孙子、闫春光的儿子正在床边玩耍,床上放着总书记送给他的玩具吊车和书包。
“知道总书记要来俺家,我心里想着让进堂屋坐坐,堂屋利索点,可千万别进厨房,厨房里太简陋,太杂乱,让总书记看见不好。”
闫春光万万没想到,总书记一进院门,就奔着厨房去了。
灶台靠窗摆放,总书记走进厨房,先揭开锅盖看,问完面盆子又问米袋子。
由于央视播出了这些画面,闫家灶台上挨着锅摆放的一个白色粗瓷描花面盆也成了观众和网友们关注的对象。
这个粗瓷盆被擦洗得洁白锃亮,“好多人问是不是新的”,闫春光说,这个盆用了二十几年了,自从他有记忆的时候就有。
总书记在这个小院里待了20多分钟,“你对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闫春光告诉郑州晚报记者,最忘不了的是总书记一直拉着奶奶的手,“待人太亲了”。
“总书记一只脚已经上了车,
又转回来和大家再次握手告别”
游文礼,84岁,张庄村的老干部。
1949年参加农村工作,1964年担任生产队长。他曾多次和焦裕禄见过面,握过手,在县委大礼堂受过表彰,领回了县里奖励的10辆架子车。
“当年焦书记家孩子多,家里生活条件不好,县里的照顾被他拒绝了,说要先让群众吃饱。这次总书记来村里访贫问苦,送米送面送油,生怕咱老百姓生活上有困难,我觉得这和焦书记的精神是一样的。”
游文礼老人还向郑州晚报记者复述了一个令他难忘的细节,总书记要登车离开时,一只脚已经上了车,看到村委会大院热烈鼓掌不愿离去的村民们,他又转身下车,和大家一起鼓掌,再次握别。
“慰问贫苦百姓家,
俺们乐哈哈”
距离总书记3月17日来访,已经过去了几天,但是张庄村村民们茶余饭后聊天,还是句句不离总书记。
村街的十字路口,40岁的卞继成自告奋勇带着郑州晚报记者在村里参观。卞继成的家就在十字路口西边,前面,是他家几十年的老房子,后面是新起的一栋二层小楼,老卞自豪地说:“这是俺家的新房,总书记就是在俺家门口这儿下车的。”
老卞虽然文化不高,但非常善于总结。“总书记来的那天,村里真是热闹极了,书记挥手多,我们拍手多,高兴得手心都拍红了。”“这两天,大家都说‘总书记来俺村,送米送面又送油,慰问贫苦百姓家,俺们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