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就业 家家添收入

15.04.2016  12:22

 

 

种植大户王炜正在给村民传授种植经验

近年来,游仙区通过吸引小业主落户贫困村,带动村民脱贫致富。3年来,65个贫困村先后引进了200多位小业主,猕猴桃、核桃、中药材等产业在贫困村落地生根,效果怎么样?近日,记者深入忠兴镇双龙村、魏城镇铁炉村等地进行了实地探访,村民们对此赞不绝口。

 

政策优惠

 

业主纷纷落户贫困村

 

4月6日,忠兴镇双龙村的山坡上,阳光洒进猕猴桃架里,看着洁白的猕猴桃花朵挂满枝头,种植大户王炜信心满满。“这片猕猴桃共有300亩地,去年首批100亩已经初产,今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可采摘100多吨,实现产值200万元。”“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既能学技术,还能照顾到家里,真不错。”双龙村65岁村民杨素清一边忙着除草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家有2亩地流转给种植大户,除了租金,每年每人还能挣一万多元的工钱。和杨大娘一样,村里有20多户贫困户长期在这片猕猴桃基地打工。据介绍,猕猴桃种植需要的工人较多,王炜除了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用6万多元,还要支付30多万元的劳务费。

 

双龙村是游仙出了名的干旱村,更是“小有名气”的贫困村。为了改变该村的落后面貌,村支“两委”引进了有资金、有技术的业主王炜,在2012年建成了晶福红心猕猴桃基地,并成立了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严重缺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这两年,政府为基地争取到扶持资金,建好了产业道路、修好了蓄水塘堰和提灌站,还装好了喷滴管设施,让他们挺过了难关。去年,村民看到基地初产的4000多斤生态红心猕猴桃5天之内抢购一空,也纷纷加入了合作社,开始种植红心猕猴桃。如今已经带领周边村民发展猕猴桃基地50余亩,5户贫困户参与建设基地10余亩。“无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可以在基地打工,靠收租金和挣工钱维持生计,无技术有资金的村民可以来学技术,自己发展基地,村民只管按照我们的要求种植,我们负责技术和销售。”王炜说。“一个贫困村有一个300亩左右的业主,50-70岁的贫困人口就业就能基本得到解决。”游仙区扶贫办主任董光明介绍,由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小业主必然会顾虑重重。

 

那么游仙靠什么吸引小业主落户贫困村呢?虽然贫困村受地理位置、生产设施条件的限制,不适合培育大规模产业,但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无污染,是种植优质农产品的首选之地。此外,游仙优惠的产业扶贫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也吸引着业主们,在业主进入初期,游仙就开始对项目进行跟踪配套,通过争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建设产业道路、农田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直至产业基本成熟,连续扶持三年就可以基本达到目标。“并不是有资金的业主都能落户贫困村,我们特别看重他们是否有成熟的种养技术和销售渠道。”董光明说,只有在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上严格把关,产业基地才能长久,才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从而真正实现小产业大扶贫。

 

辐射面广

 

穷山沟变成聚宝盆

 

为什么要引进小业主落户贫困村?“船小好掉头。”董光明一针见血地指出,小业主由于产业规模不大,能见缝插针地生长在贫困村的各个角落,带动作用大。即使业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测,要退出,归还土地也容易协调办理,留下的后遗症不大。

 

培育当地业主成为致富带头人是游仙区“小业主大扶贫”的另一个“杀手锏”。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大户带小户,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距离双龙村几里之外的魏城镇铁炉村,一批新培育的当地小业主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作为铁炉村引回的第一个小业主唐绍国,3年前来到铁炉村建起了120亩芦笋种植基地。“从今年开始,这片芦笋就进入丰产期了,估计能采摘5万斤,卖20多万元。”望着青翠欲滴的芦笋地,唐绍国笑得合不拢嘴。如今,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建立了芦笋专业合作社,先后发展适度规模的芦笋种植大户6户,芦笋种植面积达800亩。

 

据不完成统计:3年来,游仙65个贫困村引进了200多位小业主,投资总额达2亿多元,发展种植猕猴桃、核桃、中药材等3万多亩,目前,已扶持100多个小业主顺利达产,4000多贫困户参与新型产业发展。

 

按照《游仙区扶贫攻坚规划(2015-2020年)》,今年,游仙将加快业主流转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完善保障和退出机制,清除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加快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就业,家家有收入。同时,借用游仙农村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利用项目支持将贫困村的土地资源进行初步整理,对社会公开招商,为社会资本进入游仙贫困村打开窗口。此外,还将出台游仙区贫困村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清除贫困村产业发展中的设施用地和基础设施配套等障碍。(绵阳日报李浩南 记者 蒋琳琳 文/图)